(3)出口工作
依托徐工集团海外强大的营销网络优势推进海外开疆拓土工程。在积极发展汽车的专业经销商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海外经销商的市场资源。在中亚,中东开展海外skd和ckd的可行性研究。对海外重点市场加强服务和备件的投入。针对性的推进海外市场的适应性设计改进工作。2012年在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中亚、南美洲、非洲的基础上,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开发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全年实现出口销售收入达到了1.3亿元。
(4)服务工作
随着各地区徐工汽车的保有量增加,我们的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也在加快。2012年,投诉信息处理完成率高达99.6%。签约服务站数量达到518家,其中全年新增58家,考核淘汰了7家。还促进了综合实力较强的特约服务站与潍柴、法士特、上柴等主要配套厂家进行并站服务。推行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全年共有20多家服务站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站。
此外,公司还开展了大型服务增值服务活动。对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大用户进行了主动走访,使徐工“徐工情、天下行”的服务理念已经深入客户。
零部件配套体系方面:
通过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打分,对采购配套件体系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综合评价不合格的11家供应商配套资格。先后走访考察新老供应商30余家,对其导入宣传徐工文化理念,用企业流程、先进理念帮扶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针对每个供应商所供部件发生质量问题点和发生频次都进行了及时反馈,并帮助其监督整改。通过引入第二供方引入竞争机制,大大减少了质量和供货风险,同时也促进了零部件配套质量的提高。
建立了有数据、有分析、有管控、有沟通、有考核的供方管理平台。有针对性的对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的跟踪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供应商的总体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2012年,对于徐工汽车来说是里程碑性的一年。通过近4年的努力,从08年的几千万元营业收入,发展到2012年,成功迈上了10亿元营业收入的新台阶,接近实现盈亏平衡点。增长之大,受到了整个行业的瞩目。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持续提升、经济效益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好年份。我们的非公路重型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产品在区域市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切工作都在向又好又快的方面发展。当然,这些喜人成果也都与在座各位的支持与努力密不可分。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不足。研发平台的信息化尚未到位,产品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供应商链的整合工作尚待进一步深化。产品的早期可靠性指标对标一流企业还有一些差距。部分区域市场的营销资源配置不充分,部分经销商的能力和实力还不强。服务备件工作距市场和客户的期望还有差距。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的予以解决和改善。
2013年,徐工汽车经营目标为产品销量5000台销售规模15亿元,实现规模、效益的跨越式提升。全面推进新产品、新基地“两新”项目,努力在营销、服务、配套、质量等体系方面铸就崭新平台,为公司长远发展不遗余力、义无反顾的向既定目标前行。
下面,我代表企业对2013年工作展望如下:
第二部分:2013年工作展望
2013年,根据新一届政府更替的经济发展规律。结合2012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的中国经济将会在结构转型中稳中有进。重卡作为投资和经济发展双轮驱动的产业。2013年重卡市场低迷态势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考虑明年7月份实施排放升级及市场诸多的因素,明年重卡市场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销售局面。综合判断,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国内重卡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箱型波动和低速增长将常态化。目前重卡销量中需求相对稳定的更新换代、出口占比较高,新增需求已处于较低的水平并期待政策的刺激。综合上述因素,2013年,重卡整体经济环境和市场走势依旧严峻,行业内生的变革创新力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随着“十八大”报告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农村和中部地区扶持力度等一系列精神的贯彻落实。预计2013年重卡市场将有望回暖,整个市场需求应不会低于2012年。
对于徐工汽车来说,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新的起点,伴随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新的变革。2013年徐工汽车将秉承效率和效益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南京现有厂区的潜力,夯实基础、积聚能量,全力打造汽车产业核心竞争要素。继续深化营销“十六字”方针。在高度竞争的重卡行业里走专业化,差异化的道路,围绕着徐工汽车的四大板块,深化竞争研究、聚焦战略方向、变革商业模式,提升营销能力 。
今天蛰伏了4年的徐工汽车将以“两新”项目的战略平台,为实现徐工汽车战略目标的落地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站在新的起点展望徐工汽车的未来让人激动不已。一万台工程车,一万台专用车,一万台物流车的销售目标必将奠定2016年徐工汽车年销量达三万辆销售,经营规模超百亿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向5万台销售目标冲刺。并在徐州形成以重卡主机和核心零部件为依托的规模化产业基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