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金融体系,搭建多元化金融租赁平台;导入产品经理制给每一款新产品的开发配一名“小首席执行官”;以欧洲技术研究院为高端研发平台搭建全球化研发体系;成立雷沃爱心基金、成长基金,创新人才开发培育机制。2011年身处新一轮迸发前的破茧期的福田雷沃重工,将创新的触角深入到了业务模式、科技、管理和人才开发。
业务模式创新:装备制造有机嫁接现代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在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并非一个“新物种”,但在国内工程机械产业实体业务竞争渐趋白热的背景下,它的发展已成为助推中国工程机械实现飞跃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竞相追逐。
作为行业内突起的“异军”,雷沃工程机械自然不会放过利用这一现代金融、营销手段为厚重的装备制造植入“轻基因”的机会。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金融业务的产业化运营和企业、代理商利益共享的“厂商一体化”理念,帮助代理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改进风险管控体系,为终端客户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金融产品,更加低廉的使用成本和更加简捷的办理程序,同时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保险服务和多样化的VIP客户增值服务。
2010年10月,福田雷沃重工又对金融业务组织体系进行了升级,成立了汇银担保公司和汇银租赁公司,搭建起了全新的金融业务平台。同时,与银行、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众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广泛的合作,目前已开发了二十余家全国性及地方性银行资源、三家保险资源,并于四家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雷沃工程机械全系列产品的金融资源网络体系。通过搭建全新的金融业务体系,福田雷沃重工金融业务逐渐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对工程机械实体业务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此外,福田雷沃重工针对雷沃工程机械特殊用户需求推出了“一对一”解决方案,如休眠还租、售后回租等金融产品,满足北方冬季地区和法人客户的特殊需求。还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循环经济的号召,推出以旧换新金融产品。此类金融服务业务的推出,既提高了用户对福田雷沃重工企业的认可度,也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代理商和终端用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了实体产品竞争力。
今年1-8月份雷沃工程机械金融业务渗透率已超过了90%,回款率也由2008年的50%提高到了92%,用户逾期率下降了35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把金融服务的枝芽嫁接在相对传统的机械装备制造的植株上,福田雷沃重工业务模式的创新链动了雷沃工程机械业务的跨越式成长。“十二五期间定位为服务与支持,重点建立起与世界领先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核心竞争力,服务于终端用户、上下游企业,支持公司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十三五将金融服务业务建成福田雷沃重工核心产业”,就金融服务的未来福田雷沃重工总经理王桂民表示。
管理创新:产品经理制升级产品创造体系
打破常规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给每一款新产品的开发配一名“小首席执行官”——产品经理,这是福田雷沃重工在产品开发模式创新方面全新导入的先进产品创造理念。以产品经理制为核心的产品创造业务管理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对雷沃工程机械产品品牌的全过程管控,也体现着福田雷沃重工在产品开发方面的探索精神。
以“中国装载机第一街舞”、“驾驶室骨架对比测试”、“喷尘试验”等业内鲜见绝活惊艳全国的雷沃ETX装载机,就是雷沃工程机械在产品经理制研发理念下的一大传世之作。在产品经理的主导下,雷沃ETX装载机在开发前,先后在国内外数十个重点区域召开了用户座谈会,不仅邀请雷沃品牌的用户,而且邀请其它品牌的用户也一起交流,找到用户真实需求。然后由产品经理结合价值链各环节的集体智慧,对装载机产品故障率、故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24个可靠性提升项目,12项重大技术升级项目作为突破重点,形成整机的概念开发报告,并整合全球产品技术、配件资源,在精细匹配设计理念指导下,利用三维技术优化设计和交付制造。
产品验证阶段,雷沃ETX产品经理又开放性地组织用户全程参与到样机测评、改进中,从整机的操作方便性、维修方便性、舒适性、功性能等角度分工况进行体验、评价。最终经过商改上市的雷沃ETX装载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了450h以上,远远超出了行业的平均水平;散热系统能确保在45°的高温下正常持续工作;ETX将驾驶室的噪音控制在80分贝左右,较行业标准降低12分贝了。雷沃ETX装载机“更可靠、更安全、更舒适”的产品特性开始为用户所熟知。
产品经理制打通了雷沃产品开发的上下游环节,缩短了研发周期,做到了产品创造全程对用户负责。通过创新性地导入产品经理制这一十分有效的产品模式,雷沃工程机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接近世界水平的产品创造能力。而拳头产品的培育,也大大加快了雷沃装载机产品的质量高端化进程,带动了雷沃装载机的整体销售,明星效应凸显。据了解,1-7月仅雷沃装载机仅ETX产品就实现销售超过2000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