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9%。CPI涨幅虽低于市场“破五”预期,但仍高达4.9%,环比上涨1.0%。
此次CPI数据的计算采用了新的权重,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由于在CPI居高不下时调整计算方法,此举被媒体和专家认为是“人为调整”。
然而,无论统计权重调或不调,通胀压力仍然严重。专家认为,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预期上涨,国内工资成本升高,夏粮主产区遭受严重旱情,货币供应量仍然较大,通胀风险今后将加剧。
与此同时,随着物价高位波动,居民银行存款负利率程度也再度恶化。但基于对通胀、热钱、增长等问题的担忧,目前央行再次处于加息与否的两难境地。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当前形势来看,加息是个两难选择。
新统计权重调整拉低CPI?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环比涨幅为1.0%;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1月CPI低于预期,主因官方调整了CPI的权重。
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公布数据前,市场上已经有传闻,1月CPI比市场预期的5.2%低0.3个百分点,是因为国家统计局对CPI权重进行了调整。
对此,国家统计局在官网上回应,已对2010年旧权重和2011年新权重进行了测算,CPI权重调整导致数据被拉低0.3%的说法不准确。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从2011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调查数据以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制度规定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
具体是,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烟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对于CPI权重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消费结构也在变化,近几年来,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一些服务类的消费正在不断提高,统计局根据调查情况做出适当的微调,以便数据更加反映现实。
据了解,从2011年1月起,我国CPI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这是自2001年计算CPI定基价格指数以来,又一次进行基期例行更换,首轮基期为2000年,第二轮基期为2005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认为,CPI权重的调整,使得对农产品引领的物价上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去年由于自然灾害、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的物价上涨压力大。CPI权重的调整,使得对农产品引领的物价上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不过,他并不认为新的CPI计算方法是“人为压低”了数字。孙立坚表示,现在楼市的价格更加能反映到CPI中。目前,楼市在政府的行政手段下,出现了阶段性的效果,但当政府的行政手段退出之后,房价是否会出现爆发性的反弹。
即便在调整之后,中国CPI权重中居住价格所占比例仍在20%以内,但据了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居住类权重所占比重均在四成左右。
通胀压力仍居高不下
关注这一信息的海内外专家纷纷指出,虽然中国1月CPI数据低于预期,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1月进口同比增长51%,远高于市场预期,一方面有交易集中在春节前进行的短期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内需求仍然旺盛的拉动。出口增长也好于预期,1月同比增长37.7%,其中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增长了44%,是主要推动力量。
屈宏斌认为,长期来看,今年年初北方的大旱以及南方的雨雪等极端天气所带来的供给面冲击可能继续推动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并加剧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上行。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继续推进,美欧经济基本面数据回暖,可能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构成支撑,外围的输入通胀压力也未稍有缓解。进口价格仍继续上行,其中铁矿石进口价格1月同比上涨了66%,显示对国内上游工业生产者价格成本压力加大。内需不弱外需继续走强的背景下,通胀压力仍是主要的政策焦点。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虽然CPI权重的调整使得CPI增长看起来放缓,但我国面临的通胀局面实际上很严峻,未来CPI将震荡上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