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同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新兴产业成长路线图最终敲定。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五中全会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他们建议“十二五”规划需要紧扣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围绕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三条主线,构筑起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支点。
转型
传统制造业转移与升级并行
记者最近采访数十位经济学家和产业专家,他们总体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将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进行;二是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表示,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满足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研发中心伴随着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
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 D 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区对FD 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金融危机仍在肆虐之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依次出炉,这是走出危机之策,更是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之举。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指出,这种选择实际上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实体经济发力,在这点上中国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表示,自《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布后,工信部对牵头负责的每一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并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将对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推力。
金碚也表示,金融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实体产业经济中存在的深刻缺陷,未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必须告别“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形成“精致制造“清洁生产”的机制,进一步夯实制造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真正具备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