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改制之“重”
其实,徐工集团管理层对公司重组的决绝态度,有其沉重的历史因素和多方面的压力,诸如国资100%持股、管理层激励难以到位等现实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成为这个重工企业的难以承受之“重”。
王民亦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徐工集团为改制探索了十余年,还不曾走出新的路子。”
国泰君安工业与资本货物行业研究员吕娟指出,自2002年以来,徐工集团就不断在探索改制之路,MBO、与德隆合作、与凯雷合作等都是其前后曾经历过的方案,虽然最终均未成功,但 “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的这一单一股权结构,使得管理层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目前管理层对徐工机械0.008%的持股比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从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徐工也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改制。”吕娟强调。据公开资料,与徐工集团同属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000157.SZ)股权结构,均能够充分调动管理层积极性(三一重工的管理层和相关自然人持股比例为63.638%;中联重科相关管理层曲线MBO,合计持股比例为10.704%).
关于此次兵工集团入主的重组,业内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位长期研究徐工集团的注册分析师告诉记者:“徐工集团领跑中国机械行业20多年,发展势头迅猛,像这样重要的企业,由中央级企业参与战略重组并不意外。而且中国兵工集团实力雄厚又有军工技术做支撑,无疑是徐工集团成为‘世界的徐工’的首选之一。”
不过,虽然“探索了十余年”,相关各方在重组一事上,依然努力显得较为“优游”。徐州市国资委产权管理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徐工集团仍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控股,暂时没有用股权激励管理层”,并称徐州市国资委并不担心单一的股权结构会消减徐工集团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对董事长王民也很放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