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率下调,受影响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与行业。如何化解压力,积极面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外向型企业面前的一道坎。
企业:苦乐不均
不管出口企业赚钱与否,出口退税率下调,进而减少企业的利润,这已是必然。至于下调的退税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则取决于每个企业不同的抗震能力。因此,对于此次改革,各类企业反应不一。
江苏某私营电子产品进出口公司的陶经理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3个百分点,但只要能及时拿到出口退税款,从而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就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总比企业手里拿着一张画出来的大饼,看得见,吃不着要来得实在。”这也是目前民营企业的普遍心态,不管采取什么政策,企业希望尽快将手中的“欠条”兑现。
但对于国有外贸公司来说,感觉则大不相同。上海某实业经贸公司经理金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相对规模较小、成本较低、机制灵活、产业链简单,能够很快适应改革。而国有外贸公司则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来争取更多的利润,加上外贸公司在国内实行“收购制”(即买断厂家产品),如果没有退税,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甚至是在做赔本生意。即使不赔本,“下调3个百分点”也占去了外贸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将对公司的经营和现金流产生影响。
目前,纺织、机电等重要出口产品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10%,这一利润全部来自于14-17%的出口退税。微薄的利润空间显然很难经受得住出口退税下调的挤压。况且,在现实贸易中,外贸企业往往抽出部分退税款让利给进口商。
而且,现在出口经营权放开,生产企业也参与出口领域竞争,外贸公司优势已越来越少。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生产企业在出口。降低出口退税率之后,外贸公司的生存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万余家专营出口商将因此而面临严峻考验,但对于实力强大的企业而言反而有机会,没有了“政策饭”的它们必须切实拿出自身改革方案来,这也将造就一批超大规模的外贸类集团公司。
对于拥有生产基地的出口企业来说,似乎也没那么焦虑。因为它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且今后一些行业配额取消带来出口高增长刚好可以冲销税率降低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借机缓和国际贸易摩擦。
一些头脑灵活的江浙企业正在考虑对策。
大部分公司选择了薄利多销的道路,同时调整业务结构、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低毛利的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出口规模,以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集中力量开拓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同时收缩低端业务。
还有不少江浙企业选择到海外注册公司,享受与海外企业同等市场待遇的同时,还可以外资身份杀回国内以谋求更高的市场待遇。本次改革将导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行业:冷暖自知
本次税率下调的幅度各个行业不尽相同。削减幅度最大的是传统产业领域,如机电产品、服装和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至13%,钢铁、化学、塑料、鞋业和钟表等行业由15%降至13%。但农产品出口退税5%-13%的税率将保持不变,电子和通信领域也将维持目前17%的出口退税率。
金松经理告诉记者:“政策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显示了国家想借此推动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决心。在现有的情况下,结构性适当下调部分产品的退税率是可取的,但这些产品应该是有高额利润的产品,下调后也不影响该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
金松分析,各行业受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三方面:一是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情况。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越大,短期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越大。二是内外销的比例。外销比例越大,受到的冲击越大。三是产品毛利率的高低。出口产品毛利率越低,企业受的冲击越大。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改革冲击波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众多国外采购商不约而同地收到一个信息:下届广交会可能会有更多产品的价格将会上涨,希望海外采购商可以理解。
江苏的陶经理因为经营的是电子产品进出口,因此还可以继续享受17%的退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显然轻松得多。
而被普遍认为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企业对于退税率的调整则不无担忧,原因是国内棉花价格上涨,已经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退税率再下调,“轻工纺织品很少有超过10%的利润,这样一来,使1吨纺织品的成本又增加了800元左右。”金松说,“而要让他们在一两年之内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又不太可能。”但长期来看,退税率的调整有利于企业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由于价格低廉,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势头一直不减,频频遭到国外发起出口设限。而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在此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也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参与竞争,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竞相降价的无序状况。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负责人则认为,减少4个百分点的税率不会对出口影响太大,因为这几年中国机电产品在大踏步前进,在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经营煤炭、焦炭等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的中国五矿集团,产品都在下调之列,尤其是焦炭下调了10个百分点,但也认为这将促使企业不断寻找和挖掘自身产品除价格以外的其他优势。如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等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