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本建议是我们对深圳社会各界关于建设国际化城市热烈讨论的学习与综合,也是我们对深圳发展路径长期研究工作的阶段性界定与表述,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一)深港一体化就是国际化
1、以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为契机加快深圳迈向国际化的步伐。深圳毗邻香港,是连接内地与海外的重要桥梁和通道。这一独特优势是深圳在建设国际化城市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条件。香港是国际性大都市,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其先进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城市管理体制等,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下简称“安排”)的签署,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初步的制度性保障。
2、巩固港深经济关系中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实质性跨越。“安排”为深港建立类似自由贸易区这样更紧密的经贸关系铺平了道路。这种实质性跨越所体现的最直接制度效应,表现在促进香港经济复苏和繁荣,进而直接有利于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巩固这种跨越,必须促进深港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深港共同市场。同时要充分认识实现“安排”将遇到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尚需要新的智慧和勇气。
3、实现深港同城一体化。当前应当在物流、服务贸易、金融、旅游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进而实现“同城化”。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加强两地基础设施衔接和口岸通关合作;深化服务贸易产业合作;积极拓展金融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推动高科技合作;建立深港区域经济联盟等等。
4、要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展现新的商机。安排的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贸易便利化。要通过部分港产货物“零关税”,促使两地按照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经营布局,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金、技术、人员、原材料、信息的无障碍双向流动,从而产生更大的贸易扩大效应;要通过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深港两地经济合作迈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阶段;要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使香港与内地相互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对深圳更多地吸引外资创造有利的条件。
5、要为建立珠三角城市圈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关系作出贡献。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近期目标,应是成为“安排”的枢纽城市。深圳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推动珠三角的发展,在深港经济一体化当中取得双赢。深圳要解决与香港和广州的地域分工问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深圳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通过国际化进程提高珠三角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6、必须在国际化进程中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安排为香港提供了与整个内地全方位经贸合作的新空间,深圳占有先机。要迅速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制定应对方案。
(二)按国际标准建设国际化
7、建设开放的、各种要素流动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现代城市。要在竞争中实现国际化?这是一种动态追求。有很多指标描述这种追求,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国际化指标;城市经济国际化指标;城市贸易国际化指标;城市金融国际化指标;城市第三产业国际化指标;城市教科文国际化指标;城市外语环境国际化指标等等,这些指标也被称为国际化城市的核心指标。
8、通过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国际化城市的基础。把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升到应有的水准,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应努力实现的跨越。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化指标主要包括:城市政治现代化指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城市经济现代化指标;城市科学技术现代化指标;城市教育现代化指标;城市社会现代化指标;城市环境现代化指标;人权现代化指标等,这些指标表明了国际化城市的基础水平。
9、建设海港型国际化城市。深圳是个海港城市,口岸经济是其生命线。以港兴城、港兴城荣,是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共同模式。深圳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样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深圳在国际化发展中不是要盲目“超”香港,而是应当朝着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国际化海港城市目标迈进。
10、全面提高深圳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要以世界发达国家的著名国际化城市作为参照系,改变深圳城市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要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规划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重组,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保证。
11、必须在优化城市组合和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大力建设卫星城镇,二是市区的街区功能化,三是建设特色街区。在深圳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规划设计中,应在尽可能地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建设一些具有异国文化风情的特色街。
12、建设国际化城市要实现低成本。建设国际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发展成本的竞争:即在土地、劳务、水电价格等显性成本方面的竞争;在方便快捷的行政效率、依法办事的规范服务、公开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等隐性成本方面的竞争;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中介服务、商贸旅游、交通运输、科研教育、人文关怀、文化娱乐、人口素质、城市环境、生活指数等相对成本方面的竞争。
(三)以经济技术创新实现国际化
13、建立适应国际化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国际化城市,要紧紧追踪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改造升级把优势制造业做大做强。
14、大力推进原创性技术及工艺的开发。要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支持大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公共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形成开放的科技创新格局,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把官、产、学、研、资、介融为一体,在自主创新上形成合力。
15、通过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和创新能力。现代物流体系是国际化城市的“驱动器”,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力求适度超前。要加快机场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同时对地面交通系统进行彻底改造。要重点着力扩充现有公路网的数量和规模,将整个道路系统尽快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国际班轮航线网络体系,争取更多国内外船公司班轮挂靠深圳港,并积极发展内贸运输,形成干支衔接、内外结合的航运体系。
16、使国际化金融服务渗透到城市生活的细节中去。深圳的金融业在规模、电子化程度、金融产品数量、投资渠道和金融创新理念、人才素质等方面,完全有能力为走向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国际化人士提供个人金融服务,如货币汇兑、货币保值、个人消费贷款等等。
(四)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
17、建设保持制度创新活力的国际化城市。研究和思考深圳的未来定位,必须彻底纠正“特区无用”的错误观念和政策趋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通过举办特区来从中总结经验,解决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仍将是中国所要坚持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战略的基本内核;继续坚持这个基本战略方针,仍然是保证中国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
18、保持制度创新的正确方向。必须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对过去的改革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反思,理性地设计和完善制度创新的框架和内容,加快体制、制度和机制与国际规则的衔接。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自我否定、自我突破,以制度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国际化城市建设。
19、通过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创新。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树立为国际化城市建设服务的大局意识,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章立制;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行政法律监督,实现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改进和规范行政审批管理方式,实现公开审批、规范审批、依法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创新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20、政府要率先体现国际化的公共精神。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要创造人才安居的环境,创造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创造保护产权的环境,创造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不要过多地作为投资主体出现。政府应以更透明、更民主、更规范、更科学的方法推进公共政策决策。
21、积极推进城市公用市政建设领域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治理应尽可能地将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分离出去,实现公共领域的管理和服务向社会开放。一是要积极推进城市公用、市政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实现政府由直接“兴办”转向必要的“监管”。二是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将政府部门承担的一些专业性、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彻底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或事业单位承担。
22、提高市民和公务员素质。公务员和市民,两者的素质都需要国际化。在推进深圳国际化进程中,要提高担任管理角色的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者的素质。要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参政意识。
(五)国际化与人性化
23、国际化城市的前提是人性化。城市的现实性,在于其为人所居的客观物质性。人性化根本体现在以人为本,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的需求高于一切。国际化城市要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必须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人性化即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国际化城市能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提供服务,这就是城市的人性化。
24、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一座最适合于人居住的城市。
25、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城市,不仅要继续依靠经济实力,更应以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来树立城市的形象,形成城市的特色。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在全世界面前展现深圳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26、要特别重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要下更大的决心加快社会事业的建设,稳步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等公共服务。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利民。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群众生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牢记心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之事一定要做实做好做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
27、发展多元城市文化。要尊重、支持深港一体化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商业文化和创意文化,进一步发展深圳多元性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理念。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一定要有自身的、不同于内地的、开放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城市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开放性、先进性、兼容性。
28、创造具有原创性、基础性、精英性、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文化。深圳在把目前仅有的大学建设好的同时,还应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办出高档次,让深圳的精英人才能享受到丰厚的文化滋养。要吸引著名高校在深圳办高水准的分校,最终办出高水准的本土高校;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高级人才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高科技制造业的创新,使研发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使高科技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抢占有利的位置。
29、鼓励居住人口多元化。深圳目前已经吸引了相当比重的港人工作定居,进而完全可以通过“港才深圳化”台阶,再实现全球人才向深圳的转移。深圳应把国际人才的数量和增长水平作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指标,通过国际通道,实现居住人口的多元化。
30、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在人才引进方法上,要变单项引才为综合引才、变物质引才为制度引才、变企业引才为产业引才,通过筑巢引才、搭台引才、柔性引才、虚拟引才等措施,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资源,尽快完成人才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从主要参与国内人才竞争变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从主要依靠企业参与人才竞争变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竞争。要遵循国际惯例,把人才竞争上升为法律规范、政策引导的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行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