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巨资从国外买来许多高技术重大装备,但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并未能同步提高,“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困扰着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27套大型合成氨生产设备。但遗憾的是,我们几乎买来了世界上所有能生产合成氨设备的国家的产品,自己的设计、生产和制造能力却一直没有形成。”科技部调研室主任梅永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每年用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高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其中60%约6000亿元用于进口重大设备。
据原国家经贸委估计,我国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20至30年。目前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80%,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国外产品占领,移动通讯设备的95%被外资企业垄断。据专家估计,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本丢失了国内市场2/3的份额。
装备制造业的落后,直接导致我国制造业“三低”:整体效益低、创新能力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国防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所需要的大型、复杂和高精度的装备,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长期以来,重大装备的制造延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下达研制、生产和采购计划,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尽管国家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中都在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机制没有根本改变,收效甚微。
而各级政府也没有成为国产装备的积极采用者和推广者。在税收政策上,使用进口设备享受的优惠多于采购国内设备;在金融方面,利用外资和外国出口信贷的国家重点工程,实行的是70%资本引进,但85%设备由贷款国提供的规定;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缺少强制性的比例,规定政府投资的公共建设项目必须采购国内装备。
梅永红说,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国家力量,积极运用政策手段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开发创新技术和产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坚持以型号和产品为导向。多年来,国家众多科技计划在技术路径上大都选择了诸如工艺、材料等为目标的技术导向。尽管产生了许多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集成而无法最终走进市场,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