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5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的《东三省:革故鼎新再辉煌》一文,引起了国际商会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强烈反应。众多商会和跨国公司人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东北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工业基础好、人才资源丰厚等优势,但在建立现代企业机制、地区经济合作互补、建设外向型经济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优势首先得到了外商的一致肯定。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商务部总监赛茨女士表示,德国跨国公司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工业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工业基础比较满意。现在德国汽车企业,包括相配套的中小企业都希望能到中国东北地区投资或寻求合作伙伴。
以德国汽车业巨头大众集团为例,大众公司最近公布了2002年至2003年企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大众填补欧洲销售差额的重要市场。2002年大众在中国销售了51.3万辆汽车,与上年相比增长了43%,刷新了大众在华的销售纪录。大众集团负责亚洲业务的董事魏斯格伯明确表示,大众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选择了具有优良制造业基础的东北地区。长春是中国的传统汽车制造业基地,大众同中国一汽已在长春合作了12年,这为大众在中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德国维茨曼公司是专门生产机械管材部件的德国公司,这家公司希望到东北地区投资。该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京生先生对记者说,我们公司希望能在东北寻求投资和合作伙伴,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的机械加工能力很强,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具有大批高技术工人,在机械制造加工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到东北投资装备制造行业,可以在降低人力和技术成本的同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同时,外商认为东北地区人才资源丰富,将为中长期投资奠定基础。美国南方商会执行主席马克·凯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华美国跨国公司决定投资时,必须要考虑到当地人才资源状况,包括各个层次的外语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全面本地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或人才匮乏,公司在中长期就将面临人力危机,无法持续发展。经过多次到东北地区实地考察,他认为目前东北三省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拥有众多的机械及工程类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专门的外语学校,以及大量的制造业科研机构,完全可以适应外资企业本地化进程和中长期投资发展。
美国通用电气动力系统集团正是看准了投资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中长期潜力。今年上半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先是投资1370万美元,与沈阳鼓风机厂合作,主要就是依托东北高技术工人多的优势,为石油天然气设备提供维修、保养和部件升级服务?并从事零部件生产与出口。而日本索尼公司也利用了东北科技人才和研究机构多的优势,在大连建成了技术研发中心。
在肯定东北地区投资优势的同时,外商也提出了东北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的问题与建议。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代表处所长江原规由提出,中国东北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圈相比,长期以来比较保守,作为重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缓慢。在一些国有企业里,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东北的企业以国企为主,民营企业还在培育阶段,挑选战略合作伙伴并不容易。日本企业在中国东三省的投资主要在大连,之后是沈阳,越往北投资越少。建议围绕大型国有企业的上下游,积极引入、发展外资和民营资本,则会有更多外资企业进入,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会活跃起来。
美国国际商业发展公司是专门为美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投资咨询的企业。据该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针对美国企业投资中国东北的调查报告分析,对于外商投资的实质操作阶段,虽然东北三省已经各自逐步建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效的服务体系,但从跨国公司的投资产业类别分析,目前外商大规模投资东北的制造业项目比较单一,三省的主要外商投资项目全都集中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制造领域,而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缺乏区域内部的经济协调和互补。东北地区应按照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建设模式,按照轻重工业门类,因地制宜的建立制造业生产中心。此外,东北经济体的发展目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哪一个城市能像长三角的上海一样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使各城市间紧密配合,形成经济腹地。
还有一些外商提出,东北作为中国的工业基地应面向全球,将工业产品输出到世界市场上,但东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东北北部与俄罗斯等国家接壤,边境贸易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形态,工业产品向东欧地区的大宗出口不多。另一方面,东北北部紧邻渤海出海口,相对于香港和上海的深水港区,大连港口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快速度。有外国商会人士表示,经济改革、政策试点对东北来说都是好消息。但具体方案还未成形,措施远未展开,外资对东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态度将保持谨慎的乐观。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