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二环线一段56号,穿过长沙重型机器厂大门,一片赭红色的高大厂房,静静地趴在掉光叶子的法国梧桐树下。冬日的阳光从巨大的通风天窗照进来,投射在斑驳的红砖墙面上。从这处厂房向南步行5分钟,可看到一幢有着同样古旧外墙的三层筒子楼,红墙红瓦,就像苏联电影里常见的小洋楼。
这两处看似破败的建筑,却在无声地回放着长沙工业发展的尘封历史。它们均建于1958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长重棚改项目已全面启动。面临棚改拆迁,这两处“50后”老建筑命运如何?昨日,记者从雨花区长重棚改项目指挥部获悉,这两处挂牌保护文物不会被拆迁,将被原址保护。“这类工业遗产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应该有意识地予以保护!”知名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保护设计专家、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对此指出,相比历史古迹,工业遗产类文物在长沙更是凤毛麟角,应予以重视和保护。
“50后”老厂房曾是野猴群乐园
被列入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这两处建筑,一处是长沙重型机器厂供应处车间,另一处是该厂职工楼。对于这两处“50后”的老建筑,长沙重型机器厂的老职工们就像看待自家亲人一样,说起它们的故事如数家珍。
“虽然过去55年,但这厂房一直很牢固,建筑质量好得没话说!”今年68岁的喻美忠老人1963年进入长沙重型机器厂工作,当时供应处车间建好才5年,厂房漂亮得像一座宫殿。他自豪地说,尽管现在厂房外墙颜色不那么鲜亮,窗户玻璃也有破损,但房梁、墙壁都坚固如初,可见当时建筑质量之好。他在这间厂房上班时,这里是木模加工车间,当时该厂生产的重型机器设备全国闻名,而产品模型都出自这间车间。
有趣的是,提起厂房车间,人们总会想到冷冰冰的机器,但这间大厂房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野趣”。“从我来厂里上班一直到上世纪末,这座厂房曾经是猴子的乐园。”退休工人王玲玲有着36年工龄,上世纪70年代她进厂时,这座厂房已经成为供应处仓库。她回忆说,当时工厂地处偏僻,绿化生态环境相当好,居然吸引了一大群野猴子栖居。由于仓库连接铁路,常有火车运输苹果、花生等食品经过,猴子从车站偷了食品后,经常躲进这座仓库里享用。“我们在仓库里上班,猴子们攀在房梁上聚餐,倒也相安无事。”王玲玲说。
专家呼吁工业遗产也是宝贵财富
雨花区文体新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长沙重型机器厂供应处车间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多跨不等高单层厂房。厂房位于厂区东北角,长126米,宽36米,平面呈长方形。墙体为红砖,屋顶盖红瓦,中间设南北向采光通风天窗。厂房南、北向各开四门,北向最西门已用砖封闭,最东门有铁轨直接接入厂房;东、西向各开三门,除东向三门为原始木门外其余十一扇门均为铁门。记者在现场看到,两根生锈的铁轨从东面一直延伸进厂房,尽管已没有火车进出,但站在这空旷如大会堂的车间里,仍能想象当年汽笛长鸣、机器隆隆的繁忙场景。
另一处职工楼则是砖混结构楼房式建筑。建筑是三层筒子楼,早期为单身宿舍,长约70米,宽约12米,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红砖外墙,歇山顶盖红瓦。建筑东西相通,西侧开门,楼层中央及两侧设三楼梯,厕所、盥洗室置于中央。一个单元有4户人家,共用一处厕所、盥洗室。这两处建筑,对于研究长沙工业发展变迁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建筑形式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和历史古迹相比,工业遗产类文物更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必须重视并加以保护。”柳肃教授表示,他曾多次来长沙重型机器厂参加文物保护研讨会,这两处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厂房及职工楼,如今在长沙已经极少见。
“工业遗产也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柳肃说,中国建筑大师柳士英先生设计的原长沙电灯公司厂房,是湖南第一所钢屋架结构厂房,具有浓郁的西方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它的拆除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类工业遗产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按照国外经验,改造成工业博物馆或工业主题游乐园,完全可以利用保护。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