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长春市确定的三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顺利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长春市企业与清华、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长春工大、吉林农大、东北电力大学和吉林建工学院等九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了禹衡时代与清华合作开发的“0.05秒光电自准直仪”等17个产学研项目。这些项目合同金额1258.3万元,已付合同金额239.5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利税3.2亿元。目前有12个项目通过省里专家评审,获得省校合作专项资金370万元。
长春光华微电子公司全自动铝丝压焊机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项目申请列入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总投资4.8亿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8000万元。目前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车身总线的汽车智能遥控钥匙进入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资金600万元。长春超维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认证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
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落实技术创新政策,围绕重点产业,长春工业战线每年坚持组织实施“四个技术创新工程”计划,五年间,全市工业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户,开发新产品2500余种。
以科技为支撑,长春在汽车、光电子、材料科学、信息、生物、现代农业、现代中药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沿地位。全市工业领域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个,产学研创新联盟13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12个。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或转让科技成果300多项,有8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
围绕长春市确定的三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今年新建汽车零部件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现代药物分析仪器及试验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培植和建设一批在国内有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解决发展短板,提供系统功能,助推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其中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平台认定为吉林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同时长春市组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应用平台等15个项目申请列入2012年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计划。项目总投资40505.5万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6640万元,目前有2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计划。
技术创新典型
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创立于1992年8月18日,位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创新性强,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可靠,其产品技术来源主要是自主研发和院校合作。
公司成立了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长春长生生物生命科学研究所,作为一个孵化器为长春市以至吉林省甚至全国的医药行业提供一个技术平台。
每年从上年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5%左右科研经费用于支持研究中心和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及中试转化,实现依托科研成果发展产业,以产业收入支持科研的良性循环。
同时可以利用研发平台对长春市生物制药品种进行技术创新,提升长春市整体技术研发水平。
从2012年初截止到2012年11月末,公司产值达到3.46亿元人民币,其中新产品产值为1.31亿元人民币,占总产值的38%。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804万元,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19%。
长春旭阳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旭阳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集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于一体的汽车内饰零部件股份制企业,曾连续4年被评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是吉林省、长春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四大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一汽富奥、一汽富维、东光集团、旭阳集团),旭阳工业园被吉林省政府认定为特色工业园区。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为了积极营造“科技兴企”的良好氛围,旭阳集团成立了“集团企业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集团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办公室”,同时组成了集团各部门和各分子公司有关技术专家参加的“集团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家评审委员会”;颁布了“旭阳集团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条例”和“旭阳集团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为科技创新经费提供保障,旭阳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将把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3%以上。为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从2011年开始至2012年,旭阳集团投入1.2亿用于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目前完成研发大楼建设20010平方米,投入检测和试制设备3000万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