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总额约2800多亿元的投资,不仅将大大推动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且还将在中国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链,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奥运市场开发进入启动阶段
2003年,是北京筹办奥运会最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新的会徽预计将在5月25日向世界公布,这标志着以此为核心的奥运会市场开发工作进入热启动阶段。除此之外,奥运会主体育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将全面实施。
进入4月,奥运商机引发的竞争战火已燃。实施年限从2005至2008年的国际奥委会第6期TOP计划,已有松下、三星、可口可乐、柯达、恒康、三星、维萨、斯沃琪等8家跨国集团签约,余下的两个“座位”也基本“名花有主”。负责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的官员评价认为,这种情况为历届罕见,表明这些跨国集团非常看好利用北京奥运会实施中国和全球市场营销战略的决心。
1月27日,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奥运品牌战略研讨会,参会企业多达600余人。北京奥组委负责人在会上向中国企业介绍了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的初步设想,以及国际跨国集团的奥运战略机会。中国联想集团、中国移动、李宁公司、宇通集团等企业针对北京奥运会进行了专题战略研究,制订了周密的发展计划。
春节过后,国际奥委会TOP计划赞助企业维萨集团总裁亲赴北京进行市场营销推介。
3月,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大赛结束,“鸟巢”方案成为重点推介设计,这个重中之中的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围绕奥运商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竞争。不仅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节奏空前紧张,各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奥运专家们也忙得不亦乐乎,纷纷被企业请去出谋划策。
奥运是投资巨大的资本游戏
现代奥运因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以及其传播的深入人心,加之从1984年开始探索出的一整套成功商业运作模式,成为一项和经济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现代经济形式。尽管金钱无法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谁也无法忽视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对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北京申奥成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商机。正如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北京申办成功后,从2002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大大提速。
显然,奥运对北京,对中国也是一次巨大的商机,它带来的将是源源的财源。据估计,奥运将极大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拉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次投资巨大的“资本游戏”。
根据北京奥组委的有关规定,北京奥运会的建设项目从设计、建设、设备采购和监理都将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选择程序,面向海内外招标。并将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凡是具备产业准入条件的企业,无论国有、合资、独资都可竞标投资。
基础建设方面将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使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形象,包括完成共6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
奥运将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加速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计划在筹备奥运会的6年中投资600亿元进行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环保产业值将达到2000亿元,在“十五”期间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
北京奥运将会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至少可达近300亿元,将涌现一批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的体育产业方面的企业。北京将投资300亿元,建设国际水平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并大大加快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有力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筹办和举办奥运会预计将带来150万至20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巨大制作成本如何筹集
尽管奥运会蛋糕相当迷人,但是制作这个蛋糕的成本也极为昂贵。奥运村、比赛场馆、文化宣传、交通设施、电子通讯等方面的投入,对于尚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首都北京而言,无疑是笔巨大的资金投入。因而,奥运会的筹资工作将是一切奥运筹备工作的开始,没有足够好的项目吸引资金的投入,一切都会成为空想。
北京奥组委表示,北京的筹资方式将学习和借鉴悉尼奥运会的筹资方式,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同时,奥运会的投资项目也将按国际惯例向国内外公开招投标,进行公平竞争。
北京大学黎新平建议,奥运筹资可供利用的方式有多种,中国目前居民的储蓄率依然很高,有高达6万亿的存款。通过资本市场为奥运运作经费,设计奥运基金项目吸引资金投入到奥运建设中来。只要设计得当,在奥运的大好背景下,必然能吸引广大的投资者进入。既为奥运筹措了巨额的资金,又培育了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可谓两全其美。
公共设施的投资方式也应当采用新方式来解决投资问题。在奥运场馆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在政府组织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入民间投资,做到产权明晰。也就是说,包括体育场馆设计和建设、基础建设等在内的北京奥运项目所需资金,除少数由政府投资外,大部分应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解决。而且无论国有还是独资企业以及私人均可进行投资。同时,对于一些投资者,政府将采取回报补偿机制。这样,首先解决了前期的资金问题。而且,在奥运会结束后各场馆设施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走上市场化的良性轨道。
同时,由于作为投资者,奥运投资基金必然是以盈利性为目的,因而会更多从经营的角度对场馆的设计建设以及管理等提供建议和进行监督,这显然会比由政府出资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得多。
对于一些投资金额巨大,回报慢的基础设施,奥运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向政府提供借款或购买市政债券以及向竞标企业进行投资的方式来给予资金的支持,而政府则可以予以优惠政策,给予特许经营权,还可给予基金投资者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土地进行开发,用于建设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给予投资基金在其投资建设经营项目中一定期限内广告等方面的特许经营;政府还可以协助投资基金吸引国际投资,并支持基金在国内进行资本证券化运作等等。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何小锋在如何利用金融创新拓宽奥运融资渠道方面,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争取将其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增大传统融资方式的吸引力、扩大融资额的目的。第二,将现有的金融创新应用到奥运融资中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综合运用各种新型投融资方式大规模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促进投资资金的增长;二是可为金融创新在我国的应用找到适当的突破口,从而为以后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第三,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并使之服务于奥运。可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帮助它们从“金融模仿”阶段过渡到金融创新阶段。
政府角色定位重在营造环境
国家体科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任海教授认为,政府要在吸引投资上扮演主要角色。尤其是应当本着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一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计划机制为辅;二是以互利双赢,为投资奥运会的企业提供交换平台;三是竞争择优,选择企业形象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优秀企业和品牌进行合作。三是法制化。用法制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和赞助企业的利益。四是公开透明。
北京大学黎新平认为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奥运建设中来,政府作用的着眼点应放在:其一,建立积极扶持我国创业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贴息等。其二,建立适合风险资本变现的融资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其三,政府积极引导,推动风险要素主体的规范和发展。
他认为,政府在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有五大工具可以运用:一、拨款。这是体育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直接代表国家对体育发展方向的肯定。二、税收工具。在体育活动中,国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者给予减免。三、土地杠杆。在土地征用方面,对公用设施,包括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采用行政土地划拨的方式,这方面是非常大的支持。四、信贷杠杆。就是国家在对某些体育项目上,或者某些需要发展的活动方面,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要求给予贴息贷款。五、筹资。可以多渠道走,可以去赞助,还可以搞基金会,也可以搞融资,甚至考虑体育企业,能够直接去发企业债券。
中国企业如何瞄准北京奥运
北京奥组委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认为,投资和参与筹办奥运会,是中国企业增强实力、树立形象、走向世界的舞台和阶梯。是中国企业为国家履行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的实际行动,是对中国企业优势和潜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世界品牌的难得机遇。
刘淇为中国企业投资奥运、利用这一机遇发展壮大自己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方式。
第一层次是参与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充分享受由奥运品牌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选择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或是供应商,或是获得特许经营权,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获得使用奥运会标志、独享奥运会产品服务和服务市场,享受奥运会特殊接待条件等多方面的回报。可借助奥运会在国内外推广企业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可以在指定的产品类别中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并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借助奥运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为发展对外合作,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层次是投资和参与奥运会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世界一流的工程和企业自身形象一同留给中国的未来。筹办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体育场馆、治理环境、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将继续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国际通行规则进行。各地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管理、设计、施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这些建设项目中来。既为举办奥运会创造优良的条件,留下宝贵遗产,又可为企业树立享誉中外的形象。
第三层次是用足、用好奥运机遇,扩大品牌效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创新、拓展业务领域。筹办和举办奥运会,将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国外同行业的前沿理念和国际通行的程序规则,为我们利用相对熟悉的环境进行国际竞争,并借此扩大眼界、积累经验、增强实力,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除了可以选择建筑等投资项目外,奥运会还为我们在文化、体育、科技、教育、旅游等众多领域提供了机会,企业可以在这些领域寻找拓展空间。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