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奥运能使北京建筑安装总产值在未来五年内累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奥运工程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北京2010年乃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提前支出”,北京的建设高峰将被前移,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可能出现。对此,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的专家指出,北京建筑市场必须未雨绸缪,确保北京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专家认为,奥运工程建设是北京建筑业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的大演练。运作方式的市场化、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承揽任务的规范化,给建筑市场的奥运商机平添了几分挑战。“十五”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9%建筑安装分食5000亿“奥运羹”由于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必须在2006年6月以前完成,所以,北京城市建设势必将提前进入投资的高峰期,据课题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5年累计8500亿元左右。其中,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直接建设投资为290.1亿元。如果延伸至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同时,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到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约为2800亿元,年均增幅9%。
据了解,奥运期间,北京城市建设将呈现四大重点:首先是奥运场馆建设,包括新建场馆19个,改扩建场馆13个,以及国际展览中心、奥运村和文化服务等相关设施,此外还要改造59个训练场馆及配套建设残奥会专用设施;其次,在交通、信息通讯、水、电、气、热和生态环保建设等方面,也要建成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第三,将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公园三大重点功能区,同时建设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科技馆新馆、首都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第四,“十五”期间,将累计竣工住宅约7000平方米,完成303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最后,就是要构建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建筑业是奥运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建筑市场容量猛增的局面在“十五”期间表现将尤为突出。其间,北京建筑安装总产值累计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年增加值预计会达到8%。市场化引发竞争矛盾“高峰”还需警惕“低谷”按照中国建筑业的对外承诺,奥运工程建设的运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采取国际通用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这将意味着外商独资企业将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一起,在北京建筑市场上开展工程承包活动,它们将凭借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在大型项目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势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建筑企业在经营机制、资金实力、人才实力、技术实力上与国际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相比都有比较大的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且规划、施工、置业管理基本上是各成一体,相互分离,加之,北京建筑市场容量虽然很大,但也是有限的,北京建筑企业很难占据竞争优势。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果北京建筑企业在奥运工程建设中,承揽不到相应的任务和一些标志性工程,则与北京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和所处地位极不相称,北京几大建筑企业集团已普遍感到了这方面的压力。
课题组的专家还指出,北京建筑企业还将面对奥运建设“高峰”与后期“低谷”的矛盾。这种情况在第11届亚运会工程建设结束后就曾出现过,当时涉及到了包括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在内的许多大型建筑企业。本来在今后20年内,北京建设都将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奥运工程的带动,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的“提前支出”已成必然,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可能出现,至于奥运会结束后什么时间会出现这种“低谷”,以及“低谷期”可能持续多长时间,专家们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这就要求北京建筑企业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以求平稳过渡“低谷期”。打造“建筑航母”力争60%的奥运工程国际惯例作为国际竞争的共同语言,是国际建筑业竞争的“游戏规则”,这就要求建筑业改变那种只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加工建筑产品的行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此,课题组的专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增强行业的融资和投资能力,要抓紧在北京建筑市场上为建筑业构建专门从事资本经营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利有国有资产收益,从事资本经营。同时,通过国内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和其他合法方式融进社会闲散资金,增强其融资能力,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建设投资。另外,北京建筑业还必须尽快打造出自己的“建筑航母”,通过资产重组,促进企业间的联合,组建实力更强的经济实体。当然,把企业“做大”,要以“做强”为前提,特别是在资本经营能力、人才实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要强,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针对奥运工程来说,就是提倡几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工程项目上联合,以项目法人或联营体的形式投标,共同承包一个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形成北京市建筑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关系。专家预测,通过以上措施,北京建筑企业有望拿到以奥林匹克公园和主场馆为标志的60%左右的奥运工程项目。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