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期,一些过去被高速发展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很难解决。山东的创新之举敢碰问题、迎难而上,从根本上找寻解题之策。近几年,临沂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仅中心城区就先后启动180多个村居改造工程,涉及群众30余万。如此浩大的搬迁量,却没有引发重大信访问题。秘诀何在?这源于临沂信访工作的转型——从单一稳控到服务群众。长期以来,由于接访办信和处理信访事项“两张皮”,信访部门什么事都问、什么事都问不了,陷入一种“反复接待、反复交办”“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必须跳出信访抓信访,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强化信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参谋作用,改变信访部门‘责权不对称、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境地”。临沂市有关负责人说。
从2007年开始,临沂市创新构建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群工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工作新格局;同时,在市、县、乡建立群众服务中心,整合民政、社保、公检法司等方面的力量集中办公,实现接访办信和处理信访案件合二为一。几个部门的“独舞”变成了所有涉群部门的“群舞”,群众工作面貌由此焕然一新。2009年,临沂市农村信访案件比2007年下降43%。2010年11月,全国群众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会议对临沂“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山东创造的“中国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作为经济总量和多项社会指标居全国前列的东部沿海大省,山东吸引着全国目光,人们期待从这里看到思想的火花,看到推动社会前行的创新实践。
山东不负众望。从解放思想到转型升级,再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山东以改革的雄心、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诸多山东创造凝聚“中国价值”。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发布,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制度的最初实践始于山东。
山东靠海,黄河穿流而过,但却极其缺水。全省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33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治水需治本。2011年1月,《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山东从总量控制入手,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国首次明确提出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三条“红线”。对突破“红线”的企业单位可暂停审批取水许可。三条“红线”带来的“硬约束”,很快在山东形成了“以供定需”“一控双促”(控用水总量,促用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让全省的水资源紧缺现状大为缓解。
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样,源自山东、影响全国的创新之举屡见不鲜。
“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紧迫,经济总量大而质量还不够强,沿海发展快,东中西差距明显。”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苏建华认为,在中国,山东是一个颇具样本意义的省份。全国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山东几乎都能找到鲜明体现;而山东也特别善于将中央决策要求与本地实际创造性地结合。正因如此,山东创造释放出更多“中国价值”。
近几年,在全国多地推进的农村社区化建设,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等一次次改革后,山东农村传统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弊端,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农民富裕了,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分析说。
2007年,诸城大胆实践,闯出一条农村社区化新路。全市70多万农村人口居住的1257个村庄,被科学布局为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选择一个中心区建服务中心,以2公里为服务半径,一般覆盖5个行政村1500户。服务中心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就业社保等服务站室,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服务。
随着实践深入,诸城模式价值凸显。生活方式方面,数千年来中国农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方式被打破,农民由“村里人”变成了“社区人”,由“庄稼人”变成了“农业工人”;组织体系方面,诸城依法撤销了原有行政村党支部,重新选举了社区党委,设立了1296个服务性党支部,工作人员精简了63%,主体力量却得到强化;产业发展方面,农村社区扩大了生产要素的流动空间,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
2009年初,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诸城农村社区化、山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引起反响。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新立考察后认为,诸城农村的这种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一种趋势。河南、内蒙古、江苏等省份纷纷跟进。到2009年,全国已有11%左右的村庄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美国的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介绍诸城农村的“两公里社区服务圈”,并把农村社区文化放在中国模式中观察,他在书中称:“诸城找到另一种焕发市民活力的‘良药’!”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眺望山东下一个十年,实现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创造;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创造;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需要创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山东创造,永不止步。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