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经信委印发《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规划》有何亮点?对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有何意义?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相关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业内人士指出,《规划》有三大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一: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从目前来看,上海钢铁产业提升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资源环境带来的制约。上海钢铁产业聚集的宝山区,同时也是一个集中了大量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老工业基地,环境容量压力较大。其次是原料供应垄断带来的成本高企压力。钢铁生产所需的铁矿石资源全面依赖进口,受到铁矿石供应高度国际垄断的制约,特别是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瓦解和定价金融化趋势,导致钢企成本高企。最后是钢铁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该市尚有近100万吨的零星钢铁产能分散在郊区,相对落后的小型钢材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上海钢材制造业总产值的6%。同时,上海钢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总体不高。
对此,《规划》提出,要根据上海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坚决调整淘汰全市零星小钢铁企业,强化以宝钢集团为核心,以精品钢深加工为主的生产布局;针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依法实施关停调整,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提倡以“一火成材”为主,加快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改变钢铁生产企业分散在全市郊区的现状;落实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有序推进宝钢吴淞地区结构调整;支持宝钢集团钢铁制造整体战略性布局调整,加快湛江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日前,上海市政府与宝钢集团就推进宝钢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签署了协议,即是《规划》实施的体现。据悉,宝钢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调整和压缩上海地区的部分产能。预计调整任务完成后,上海地区将减少铁产能约580万吨、钢产能约660万吨,约占宝钢本部30%的钢铁产能,相应减少能耗量300万吨标煤。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新疆等地均被列入宝钢产业外迁的迁入地,涉及不锈钢、特钢、普钢等多个产业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宝钢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速上海市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产业布局的改善,也有利于改变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北重南轻”、“东多西少”的问题。这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提出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方向一致。
特点二:重视精品钢材基地建设
业内人士指出,《规划》的第二大特点是实施空间布局战略,提升精品钢材基地的综合水平。
《规划》明确,根据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推进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强化以宝钢集团为核心,以精品钢深加工为主的生产布局;上海钢铁产业努力形成精品集聚、技术领先、低碳发展、服务先行、数字化经营的新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传统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转型升级的典范;宝钢集团成为引领我国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同时,《规划》提出了上海市钢铁产业发展的总量规模目标:到2015年,宝钢集团国内基地粗钢生产能力达到6600万吨以上;以精品主导的上海商品材生产规模达到2200万吨左右;上海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左右。
《规划》进一步提出,上海精品钢材基地要充分发挥基础原材料工业的作用,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推进钢铁高新材料产业化,提高国内独有领先产品的比例,产品总体向“高强韧、耐腐蚀、易焊接、长寿命”方向发展,重点发展8类核心战略产品。同时,根据上海制造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重点研发高端精品钢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的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的供应地,冷轧汽车板、取向硅钢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50%、35%,具备较强的国内和全球市场影响力。到2015年,取向硅钢产能达到30万吨,高强汽车板产能达到30万吨,TMCP(热机械控制工艺)船板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火车车厢用耐候热轧板产能达到30万吨以上,特殊钢形成25万吨的合金板材规模,高端特冶产品占特殊钢长材产品的11.4%。
业内人士认为,这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产品升级,重点发展关键特钢品种”的发展目标完全吻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速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