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已逐步走向国际化的我国轴承行业来说,是
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会促进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进步和
轴承进出口;另一方面会使我国轴承产品面临世界各国产品
的激烈竞争,其结果将会加快我国轴承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产
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有利有弊,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短期
对国营企业会有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它能大大促进中国轴
承行业的整体技术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根据目前我国轴承行业的现状来看,轴承行业面临的主
要问题,一是行业结构不适应“入世”的挑战;二是轴承企
业众多,技术水平不高,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企业乃至整个
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轴承出口秩序混乱,缺乏统一的
组织和协调。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轴承
国际化的步伐。为此,应大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轴承行业的协调和管理。加强中国轴承工业协
会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机械基础件分会的工作,及时
充实更新领导机构,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依托科研机
构、国家轴承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骨干企业,真正为企业排
忧解难。“入世”后,要在反倾销、产业调整与布局、产品
技术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企业也要在资
金、信息方面支持协会和分会的工作,以期彻底改变我国轴
承行业的混乱局面。
二、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入世”后,大量先进技术和
先进设备的引进,为提高轴承行业水平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技术轴承出口
产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质量等级,改变中国轴承低档次和
只能出口第三世界市场的形象,这不仅是向工业发达国家出
口的需要,也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三、加快轴承行业结构调整。“入世”后,由结构性和
素质性矛盾引发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组织
结构、产品结构将在竞争中得到优化和提高,发展壮大一
批、调整改造一批、兼并破产一批等优胜劣汰的过程将会加
快。
四、境外办企业,避开贸易壁垒。随着我国轴承国际化
进程速度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遇到的
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倾销投诉和贸易纠纷将会增加,由于轴
承出口量对单个企业来说不是很大,这就给反倾销工作带来
困难,要避开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新兴工业国家和广大发展中
国家选择一些辐射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基地,生产装配
轴承成品,就地销售,以期彻底避开贸易纠纷。另外还要充
分利用中国援外项目中与轴承有关的项目进行国际合作与技
术援助,利用家电行业已经在国外设立的生产基地,在所在
国设立轴承企业,生产销售轴承。具有一定实力的出口企业
应通过联合或独资的形式到境外办厂,并逐步进入国外主机
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加强轴承外贸出口。外贸出口已经从由专业外贸公
司垄断经营向出口申报登记制度过渡。过去的那种在外贸出
口流通环节赚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入世”后,一
些小型的外贸公司将退出经营出口轴承领域,进而由各企业
自营出口,各生产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外贸人才,建立自己的
外贸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发外贸前市场,使
企业变成一个本身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国际化企业。
六、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除继续巩固发展亚洲、
欧美市场外,应积极开发潜在市场,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以
及东欧开拓新的市场。避开蜂拥而至的热点,根据企业的产
品结构和特长、优势,寻找市场的隙缝,挤占进去。但在贯
彻多元化市场战略时,要分清“多元化”和“主市场”的关
系。企业在多元化市场开拓中,要坚持市场方针,选择有利
于本企业产品出口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辐射
左右,扩大战果。
七、工贸结合,增强竞争实力。科、工、贸有机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组成外贸出口的联合体,一致对外,是外贸
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轴承出口企业大多数所占的出口份
额极小,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气候,因此,必须搞规模经
营,形成一些可以和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轴承外贸集团。
“入世”后,我国轴承行业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过去打
乱仗、竞相压价抢市场的现象会继续发生。虽然商会核章起
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未根本改变轴承出口的混乱局面。是否
可以考虑按地区或按产品吸收有实力的外贸公司、生产外向
型企业出口集团,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互相投资参股,共负
盈亏,一致对外。这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一定程
度地克服出口秩序的混乱局面。
八、加强市场信息的交流。信息是决策的先导,要赢得
市场,首先要获取市场信息。目前,我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
的轴承企业达1500余家,且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
重,产供销信息不畅。“入世”后,随着国外有关企业在我
国投资建厂的增多及大量相关产品的拥入,国内外市场竞争
将更加激烈,市场形势更加严峻,国内各有关企业将会更加
重视市场信息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市场信息的交流,及时分
析国内外市场形势,制定有关对策,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大潮。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