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缺失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有相当的泵产品依赖进口。以石化泵为例,还有很多泵产品远远满足不了石化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在石油冶炼装置上,大功率磁力泵、屏蔽泵,减压塔底、加氢装置大功率高压液力透平都需要进口。在化工方面,虽然80%以上化工用泵国内能够生产,但由于国内材料满足不了低温要求,在一些装置上使用的低温泵、超低温泵100%为进口;大功率的磁力泵、高速切线泵主要依赖进口。
此外,液化天然气(LNG)输送采用的低温泵,目前全部是进口。油气混输用多相泵,90%以上采用进口产品。煤化工中高压水煤浆输送用的隔膜泵,80%以上采用进口产品。
“对于大多数的国内泵企来说,在产品研发方面,还停留在仿制测绘阶段。”中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成炯表示。
的确,目前泵业行业普遍的情况是,缺乏基础研究,许多泵厂不设专门研发机构,缺乏原始创新。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上万家水泵制造厂家,竟然没有一个为行业技术服务的专门研究机构。水力模型设计、泵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还主要是依靠相互测绘仿制的手段,消化吸收国外水泵产品还处于类比阶段。按照国家要求,企业每年科研费用的投入至少要达到销售额的3%~5%,但目前行业内企业,每年科研经费投入能够达到3%的只有很少的几家。
当然有些企业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科研平台。
上海凯泉作为行业内连续八年的销售冠军,2011年销售额达到28亿元。他们十分重视科研工作,2010~2012年,公司投资研发经费达6.5亿元。其中投入3500万元建设了3个基础研究室,包括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的高速转子动力学实验室,以获取测试泵产品在运行中的一些力学数据。另外,还有水力模型研究室、材料应用研究室。一些中小企业也在积极运作,如安徽三联泵业成立了安徽省惟一一家特种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安徽省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建立技术联盟
从我国泵行业的技术发展道路来看,走过了自行研制、技术模仿、独立作战等几个阶段。
自行研制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行业技术开发主要依靠泵行业主导厂自行开发产品和泵行业相对独立的研究所来做技术支撑。此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如沈阳水泵厂引进德国KSB锅炉给水泵制造技术,从日本茌原公司引进立式斜流泵制造技术,从美国BJ公司引进化工流程泵制造技术,从英国M+P公司引进海上油田泵制造技术,还有大耐泵业有限公司引进苏尔寿化工泵生产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我国泵行业技术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真正消化吸收较少,缺乏自主创新。特别是国家职能机构改革,行业研究所划归企业管理之后,由于研究所没有为行业服务的职能,再加上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创新开展困难。
我国泵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并不具备建立科研中心的实力,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李仁年在发言中倡议:“建立一个为整个泵行业服务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研究机构,成立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盟势在必行。”“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攻克某一领域的技术难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如果集合行业的优势,针对某一个领域的市场需求,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集合各家的资源,联手攻关,要实现某一产品、技术上的突破,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李仁年表示。
李玉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水泵制造企业90%以上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无力做大突破性开发项目等特点,政府应鼓励企业合作、合并与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规模。一方面,要组织同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规模、多方合作搞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开发应用新技术,并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实现科研与开发的规模经济。“我们正在提出建立申请,并提请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今年分会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技术联盟。”李玉坤进一步表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