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5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即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制度环境建设、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着力推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为什么会在此刻如此全面地阐述工业的作用和地位?工业对发展实体经济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六个着力推进”的内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苗圩说,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健康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快速提高。但与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国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一些规模经济特征显著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创新发展压力大,税负较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局面,无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苗圩说。
多方配合:改善发展环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启动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是当前促进工业发展新的重大课题。”苗圩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按推动工业发展的制度框架设计,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只有加强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等问题研究,把握规律,拓展思路,才能及时研究解决事关工业发展全局的有关重大问题。”
苗圩认为,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此外,还要改善工业产品消费环境,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重点推动利用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
“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必须加快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要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创建能力、产业集中度,打通产业链各关键环节。”苗圩说。
苗圩认为,应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开发平台、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并完善落实财税、金融政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重要动力:推进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改革开放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重要职责。”苗圩说,我国将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协调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信息化,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
苗圩说,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严格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工信部已编制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健全工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搭建区域性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并加强了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产业援助。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才能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良性互动。”苗圩认为,我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持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资源进口,提高工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