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山工机械
中国1588家大型企业 高科企业不多
www.6300.net   2003-09-13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本报不久前公布了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大型工业企业名单,全国共有1588家企业跨过“新门槛”成为大型企业“家族”一员。由于新的划型标准与国际接轨,和以往标准大不  相同,新公布的大型企业数减少了 ...

  本报不久前公布了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大型工业企业名单,全国共有1588家企业跨过“新门槛”成为大型企业“家族”一员。由于新的划型标准与国际接轨,和以往标准大不

  相同,新公布的大型企业数减少了近6000家,变化巨大。

  以往对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会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标准,新的划型标准却采用了统一的评测指标,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企业第一次有了平等比较的机会。

  古人云,见微而知著。这1588家企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也是工业经济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部分。通过对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行业分布、企业特点的一些分析,我们

  也许能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总体情况有更好的了解。

  高科技企业不多说明什么

  按照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划分标准,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中的高技术企业涉及到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占全部大型工业企业的比重接近11%。

  这个比重略低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2001年末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为5.3万家,从业人员59.1万人,全年实现营业

  收入13559亿元,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3.3%。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按照新标准,要想成为大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要求,三者缺一不可。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一些高技术企业仅由于在职工人数没有达标,最终被排除在大型企业之外。从另一个角度看,职工人数少而销售额高也意味着这些高技术企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的企业没进入大型工业企业名单并不代表它们没有实力。

  但是也有不少高技术企业是在其他指标上没有达到标准。高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高收益”。但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百元资本金产出率为257元,比1996年下降了13元。这表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不仅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特征,而且收益有下降趋势。就此而言,目前没能有更多的高技术企业跨进大企业“门槛”顺理成章。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进入这份名单的高技术企业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企业为主,这恐怕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形式为主有关。主要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许多高技术产业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于进口。有些高技术产业虽然在统计上认定为高技术产业,但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所以严格说来,高技术企业占全部大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会比11%更低。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上一蹴而就不太现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战略考虑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努力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水平都应是重中之重。要想使更多的高技术企业在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上“榜上有名”,要想使“入榜”的高技术企业含金量更高,就必须加大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借助我国相对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有重点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大企业行业分布意味着什么

  翻开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名单,石油加工、钢铁、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行业无疑是四大亮点。在排名前200位的企业当中,这四大行业所占比重超过六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纺织和化工行业,进入前200位的企业只有一家。

  在工业品产量世界之最中,我国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一的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化纤、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等等。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二者有一定的一致性。

  同时,这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还与我国工业行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相一致。国家统计局一项调查显示,1990年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 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比重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

  再看具体行业,几大亮点行业情况分别说明我国工业目前的特点。

  我国钢铁工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学家将人均700公斤钢产量作为一个国家重化工业完成的标志,而目前中国钢铁总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钢产量还不到200公斤。国际钢铁协会对19个国家和地区钢材生产和消费的经验判断,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小于1500美元时,人均钢材消费量是直线上升的。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新材料可以取代钢铁,但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等仍然是钢铁需求大户。

  汽车业规模化与分工协作同时不足,大量同质企业在市场价格上恶性竞争而一损俱损。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轿车产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左右,而1亿人口的日本却占到世界汽车市场份额的20%以上。在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中排名第三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年销售额为482亿元,仅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的大约2%。据统计,2001年我国生产整车的规模以上企业多达770家(其中生产汽车的495家),生产零部件的配套协作企业仅有3810家;而日本的整车生产企业只有59家(1998年),配套协作企业则高达10110家。

  在世界制造业的分工体系中,现阶段中国电子产品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低端。虽然海尔、长虹、海信、格兰仕、康佳等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大量出口,但是以它们为代表的国内电子企业所用的芯片却有90%来自于进口。虽然近年来我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的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产品为主。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还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每年进口的机械电子产品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都是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就高技术含量制造产品而言,我国仍是绝对短缺。今后,我国工业企业的目标应当是不断扩充产业,既能造飞机、又能做皮鞋。

  制造业“内功”练得如何

  除去少量采掘企业和发电、供电企业,构成这1588家企业主体的,就是制造业。去年,1588家大型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6227.1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GDP总量的1/3强,其中约八成来自制造业。

  我们试着通过解读1588家大企业探探“中国制造”的“内功”。

  一方面目前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虽然还远未形成主流,但专家认为,在制造业生产环节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以前所说的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上,更多的体现为我国这些年发展所积累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场规模上。在1588家大企业排名前200位的企业中,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超过20家,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以排名第70位的格兰仕集团为例,目前格兰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占有全球近35%的市场份额。这种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保证。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距离真正的“世界工厂”

  还有很大差距。先比劳动生产率。美国埃克森·莫比尔石油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1650亿美元,总人数仅为12.3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达134万美元。而在1588家大企业中排名第11 位的燕山石化,2002年销售收入才199.7亿元,人均销售收入还不到110万元。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

  再看制造业重中之重的装备制造业。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在1588家大企业中排名第三,但其2000年的销售额仅为通用汽车的3.7%。徐州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在1588家大企业中排名第86位,但其资产总额和销售总额分别只相当于1995年世界500强排名第232位的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1.97%和1.39%。由此可见, 我国制造业结构偏轻,装备制造的比重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

  解读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说“中国制造”“内功”深厚还为时过早。我国制造业总量虽已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解读之后,我们也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机器”,创造了全国接近3/4的外汇收入。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苦练“内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首要任务。

来源: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