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的未来在高端,新兴产业则是迈向高端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青岛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存量”即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全力提升 “增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功能区,引进“产业龙头+配套”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成果,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拉长壮大产业链条,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龙头企业领军、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面。
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300亿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去年青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360亿元。
根据记者掌握的数字,去年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90亿元,约占新兴产业产值的五分之一;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均达到9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3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海霸能源、宏耐磷酸铁锂电池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短短几年间,青岛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目前在风能领域已拥有华创风能一家整机组装企业和德枫丹、埃斯倍、贝克曼沃玛等外资风电配件企业以及东方铁塔、武晓铁塔等内资风力配件企业,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在5.0兆瓦风电机组方面拥有整机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在太阳能领域已启动建设国内最大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产业化基地,昌盛太阳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奥博新能源的中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均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青岛生物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去年以来,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吸引国外研发资金1150万美元,寡糖制备、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工程组织人角膜、干细胞产业化与生物医药等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生物技术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60多家。
研发投入仍嫌不足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在研发投入上的力度仍不够大,2011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西安、深圳、南京、大连等同类城市,而且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满足企业科技需求的成果少,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创业投资发展数量及规模较小。
不仅如此,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上,青岛也须快马加鞭。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新兴、高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例如,无锡启动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的“530计划”,由政府向创业者提供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同时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风投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同时,与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目前青岛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偏高,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低于无锡、宁波等同类城市。“民间投融资困难,小微企业银行专营机构发展不够,股权交易市场不完善,这些国内城市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如何突破,将影响着青岛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青岛一位工业领域专家说。
强化新兴产业集聚能力
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青岛目前已在政策、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力图推动这一“增量”成为青岛制造迈向高端的强大引擎。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青岛将陆续出台旨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构,研究建立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
未来一个时期,青岛将加快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目前已经确定,将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要求,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孵化器,孵化1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将成为青岛制造加速高端化的广阔平台。据悉,青岛将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建设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即墨光伏产业功能区、西海岸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等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