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装载机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几乎全线飘红。行业龙头柳工装载机销量超过两万台,徐工科技装载机出口突破了1000台大关,同比增幅达72.83%,产品销售遍及亚、非、拉、美、欧等地区,成为业内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福建的厦工、中国龙工、山东临工、福田重工、龙泰机械;江苏的常林、南京南华山特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近年来,民族品牌牢牢控制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装载机市场的营业额近年来一直约占我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总营业额的半壁江山,其行业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国产装载机产品以其出色的性价比优势,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专家指出,我国装载机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十五”后半期发展态势稳定,必然导致“十一五”初期的市场进一步向理性回归;国内市场装载机已经有较大的保有量,对装载机市场的提升也是一种束缚;此外,随着国内用户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挖掘机将挤占装载机的部分市场。因此,市场总的需求量将有所下降,各生产企业不能盲目乐观。
门槛过低导致企业众多
全国装载机生产企业最多时达到130多家,其中专业生产企业有30多家,主要生产企业有柳工、厦工、龙工、临工、徐工、江苏常林、成工和山工等,这些厂家凭借长期生产装载机的经验、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柳工和厦工2004年销量分别为14903台和14217台,两家合计约占到国内市场总销售量的32.4%;产量上万台的企业还有龙工、临工和徐工3家。除以上生产企业外,成工、山工、常林3家的产量也均在5000台以上。这表明我国装载机行业的产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于装载机的发动机、变速器及驱动桥等主要配套件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很容易采购;同时,装载机产品技术几乎完全公开,少有专利等知识产权壁垒,种种因素导致了主机生产进入门槛较低,使中小投资者参与装载机生产的难度大大减小。国内装载机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过多,除少数企业具备规模效益外,绝大多数企业年产量均在千台以下,有些只有年产200~300台的能力。在我国装载机行业总的发展趋势下,以资源重组为主要方向的企业整合不可避免,现有近百家小型生产企业将面临被兼并、转产或倒闭,其中包括产能低于2000台以下的企业,企业的生存将受到很大挑战。
仍未走出价格战的阴影
目前,我国装载机行业37家主要装载机企业总产能已达14万台以上,其余几十家企业平均每家200~300台左右,加上后进入者如福田重工等,初步估算,2006年国内装载机总生产能力会超过20万台,市场需求约为9~10万台,约有50%的能力闲置、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低水平价格战的竞争形式仍然存在,降价成为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由于主机制造企业的增加,特别是竞争实力很强的大企业加盟;另一方面由于新增加的产能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技术上新的突破。这些更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
由于盈利水平较低,整个行业效益下滑比较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装载机行业向高水平、高技术方向发展,行业潜伏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近几年,国内装载机生产企业除厦工、柳工、龙工、临工和徐工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其利润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外,其他中小型装载机生产企业大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国外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入主我国装载机行业的力度。国际著名的大企业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美国凯雷入主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入主山工为起点,掀起了工程机械行业新一轮的并购热潮。近期卡特彼勒又与国内装载机龙头企业如厦工、柳工等骨干生产企业进行了密切的接触,这些跨国企业主要以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逐步打开国内装载机市场。可以预见“十一五”头几年,国内装载机企业的竞争结构将发生变化,其行业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扛品牌大旗关键要看内功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我国装载机自主品牌发展路在何方?这是摆在我国装载机企业面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企业首先应练好内功,从产品质量入手,加大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投入力度;有条件的企业应与配套企业共同攻关,积极反馈市场销售信息,共同改进提高,以优质的产品赢得用户青睐。
营销专家曾祥指出,装载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刺激,一是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二是装载机行业持续进行的价格战已经使价格探底。市场需求的增加,消费门槛的降低,一增一减,装载机市场想不出现火爆现象都很难。在销量急速扩张的同时,国产装载机在产品质量、市场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落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国内企业亟需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是可靠性问题。装载机是一种在恶劣工作环境下使用的机械设备,设备可靠性是保证用户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与小松、沃尔沃等进口品牌装载机相比,国产装载机品牌普遍存在可靠性差的问题,平均无故障工作小时远远低于进口品牌,这也是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价格相差大的主要原因。在近两年中,销量的急速扩张更将产品质量可靠性差的问题暴露无遗,有些品牌甚至出现质量倒退。
第二是市场管理的精细化问题。“重销量、轻市场”也是国产品牌装载机的一个老问题。大多数生产厂家一味追求销量,而对市场管理采取模糊态度,甚至放任自流,使市场管理长时间停留在“粗放管理”状态。粗放管理市场的结果导致生产厂家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市场冲突不断,产品价格一再下调,返利越来越多,厂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代理商却大喊没有利润。
第三是品牌建设的价值度问题。国产装载机有很多品牌,却没有真正值钱的品牌。我们很多厂家和代理商在销售过程中常常对用户说,进口品牌价格高的一大原因就是品牌值钱。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人对品牌价值是认同的,我们也希望自己生产或代理的品牌是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因为品牌不仅有效促进销售,还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遗憾的是,国产装载机品牌很少进行品牌建设工作,因为大多数品牌连自己的品牌定位问题都没有解决,都是在卖装载机,而不是在经营装载机品牌。所以,多数厂家的利润很“老实”,基本就是销售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价。
另外,有关专家还指出,政府应加强协调与引导,通过政策、经济等一系列杠杆调节手段,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研发等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我国装载机生产企业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国内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形成主机生产企业与配套件企业优势互补的生产协作关系。
当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大技术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自主产品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从资金上予以扶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就重大装备产品的国产化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投资规划,其中大吨位装载机产品的自主化开发就是其中的专项之一,充分表明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该行业的重视,尤其是对自主开发产品的重视。国内装载机生产企业应及早行动,做好相关产品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专家特别强调,国产挖掘机品牌的衰败经历,应该是国产装载机生产厂家时时刻刻应该牢记的教训。近年来,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是个百年难遇的发展机会,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升级。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