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筑牢边防哨所的生命线——访我军工程机械论证试验专家杨宏
笔者:高原军用工程机械与普通机械有什么区别?
杨宏:普通工程机械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域作业,会出现发动机功率严重下降,整车过热,冬季启动困难,早期损坏严重以及机动能力弱和高原地形地质适应性不好,功能单一等问题。而我国拥有广大的高原地区,尤其是素有“世界第三级”之称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工程部队在这些地域施行工程保障任务时,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难题。
因此,从2002年起,我们认真研究了高原地区的军事地理特点,以提高高原施工效率和保护官兵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从提高军用工程机械高原环境适应性入手,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新技术改造平原型装备,根据特殊要求方式研制了一批新型高原工程装备。
笔者:在此次工程机械研制中,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突破?
杨宏:这次研制过程,我们使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在不少方面有突破,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我们解决了发动机的增压问题,高原地区低气压和含氧量的不足是影响内燃机燃烧,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的高原型装备在海拔4500米实地,功率下降值控制到了5%之内,动力性指标恢复到原基本型柴油机低海拔水平,且在某一海拔高度内保持性能的基本恒定。其次我们在国内工程机械中首次引入了热管理系统的概念。彻底解决了高海拔地区装备容易出现过热报警和水箱开锅的问题。三是低温启动技术。最后一项是加强了人机工程措施。人类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不足低海拔时的50%,持续性和耐久性则更差,只能维持一些轻微的体力活动。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的手段之一。目前,多种型号的高原工程装备,采用了电液比例控制技术,虚拟仪表技术,有的还运用了总线技术,实现了操纵轻便,简单易学的目标。战士们形容,工程作业就像操纵游戏机的操纵杆。防紫外线玻璃和制氧机改善了驾驶室的内部环境。
新闻背景
在普通人心目中,青藏高原充满了神秘色彩,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三极”。而在戍边将士的记忆中,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尤其是那些通往哨卡的路,被官兵们视为生命线。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很多边防哨卡有近半年的时间与世隔绝。
要彻底改善驻高原地区边防官兵的驻防条件,首先就要破解高原地区交通保障难题。而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关键是要有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工程装备。近年来,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有关部门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集成了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的高原工程装备陆续研制成功。继2003年在帕米尔高原成功进行一次高原适应性试验后,今年入秋以后,总装有关研究单位在成都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在青藏高原腹地展开了又一轮高原工程装备适应性试验,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实装进藏试验,笔者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性试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