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于大连举行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此前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硬着陆论调并未获得众多海内外与会嘉宾的赞同,此间与会嘉宾和业界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更多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并无硬着陆之忧;不过,鉴于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未来一段时间维持高增长难度显著加大。
中国经济未现硬着陆
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看来,看空言论缘于中国强力经济刺激措施,特别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看空者担心这些特殊时期的经济刺激措施一旦推出,中国经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施瓦布表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中国能够调整对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将投向硬件基础设施的财力转向其他经济领域,可以避免硬着陆。
此前出炉的8月宏观经济数据更令相关论调化为“浮云”,尽管部分经济数据增速出现放缓,但依然表现强劲。数据显示,8月出口同比增长24.5%,进口同比增长30.2%,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3.5%;而作为重工业产品终端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建设活动也表现良好,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房地产建设活动依然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正在实现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并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在正常水平,内需的作用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进出口总额则增长25.8%,贸易顺差有所减少。
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看来,“经济已出现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苗头,增速放缓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所必要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现在看,中国经济并不具备硬着陆特征,经济增速减缓很大程度上与调控有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当前仍有较大的调控操作空间。
面临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在此间诸多专家看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外需的大幅下降是最大下行风险。此前公布的PMI指数显示,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明显回落2.1个百分点,回落到48.3%,是该指数自2009年5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在当前欧债危机加剧、美国经济复苏疲软,世界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出口增长不确定性增多。
来自中金公司的分析指出,相对而言,国内政策预期基本稳定,而外部环境则充满变数,尤其是欧洲债务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对欧美经济造成何种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欧债危机未能妥善解决,欧美经济出现大幅衰退构成下行风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分析指出,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这其中,包括美、日、欧、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众多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同时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影响日益突出,此外,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克劳斯·施瓦布亦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仍非常脆弱,传统工业国家正努力摆脱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而增长率较高的新兴国家却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货膨胀、经济泡沫等问题;他坦言,各国通胀程度不同,增长速度有别,负债情况各异,情况非常复杂,难以预测未来世界经济能否回归到强劲和包容性的增长。
尽管如此,多位与会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并不担心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说,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金融风险大,但其企业界总体状况还是稳定的,如果政府政策措施得当,和企业界形成合力,有可能会实现复苏;总体来看,如果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措施得力,可以避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经济维持高增长难度加大
孙立坚说,考虑到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汇率的挑战,美元、欧元震荡将带来换汇成本和汇率风险上升;另一方面是游资挑战,国际资本在新的资产组合过程中,会增加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中高收益投资比例,这对中国外汇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甚至大宗商品所构成的要素市场价格稳定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此外,“欧美经济的不明朗,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到中国市场、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的信心,这对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政府为‘退市’做准备的关键时刻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挑战。”孙立坚说。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连平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实现9%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能性很大,而经济增速跌落至8%以下的可能性较小,他同时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8%以上水平可能性较大。
孙立坚提醒说,当前有必要拿出让“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智慧和决心,以提高中国经济整体抗衡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发挥中国经济比较优势,提升民营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活力,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目前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够做到“量”的保证和“质”的飞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