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柳工集团入主上海鸿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鸿得利重工成为柳工集团旗下企业,这一重大事件受到混凝土机械行业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工程机械行业“大鳄”对混凝土机械这一优势增长版块的争相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竞争格局预期走向充满了挑战与变数。
时隔8个月,记者再次走入熟悉的鸿得利重工,从生产线到研究院,从职能部门到营销中心,从普通员工到终端客户,一路走访、探寻,感受鸿得利重工这家具有近20年发展历史的老牌混凝土机械企业发生的细致入微的变革。这种变革也许已经发生,也许正在发生,令人欣喜,令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欣欣向荣。
鸿得利重工以差异化竞争战略著称,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创造多项行业第一,在泵送机械细分市场上保持领先,并极具成长性。与柳工的融合,使鸿得利重工在柳工这块工程机械大产业平台上,持续迸发出创新与变革的动力,创造出令人羡慕的增长业绩,实现了在混凝土机械领域更大的发展和图谋。
“截止到今年5月份,鸿得利重工销售业绩同比增长约80%,这虽然不是混凝土机械行业增长幅度最大的,但是这个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在我们大力推进精益生产项目、CRM项目、ERP项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取得的增长业绩,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鸿得利重工董事长徐沛良一见到记者,掩饰不住骄傲的神情,“我们感到最兴奋的并不单单是销售业绩,而是与柳工合作过程中,夯实了发展基础,积蓄了高端人才,整合了营销体系,完善了产业布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后劲。”
上海鸿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徐沛良先生,扎根混凝土机械行业二十载,一手创办了鸿得利重工,带领鸿得利重工成为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颇具竞争力的生力军,并主导了鸿得利重工股权融资、二次创业、柳工合作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将鸿得利再次带入发展快车道。对他个人来说,企业发展到这个规模,已经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成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next]
在鸿得利重工的发展蓝图中,上海总部作为研发、试制、产品展示、销售、服务、行政中心的定位已经明确;江苏扬州将作为搅拌车主要生产基地,具备年产3000辆搅拌车的产能;江苏启东新厂一期生产设备安装已经完成,即将实现全面投产,具备年产2000台泵车、2000台车载泵、1000台拖泵的产能;位于山东临沂和重庆的搅拌设备生产基地与若干个4S保障中心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鸿得利重工全系列混凝土机械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制约鸿得利重工发展的产能瓶颈终被打破。
走进鸿得利重工上海总部的泵车生产线,来自柳工集团的生产主管副总宋振国,正在组织员工对流线化泵车组装线进行标准化整合。从2011年3月份开始,宋振国开始推动泵车流线化组装,在生产节拍、细分工序等一系列环节上达到生产线的匹配,泵车组装效率比之前的定工位组装提高了一倍。在标准化阶段完成之后,泵车产能还将提高一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上海总部生产线的磨合,为江苏启东新生产线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培养了队伍。
不仅仅是宋振国,在企管中心、研发中心、人力资源中心,以及各条生产线上,来自柳工的员工已经将鸿得利重工视作他们上海的家,竭尽所能,为鸿得利重工的跨越式发展奉献自己的心智和汗水。
徐沛良董事长:“我很欣赏柳工集团合作创造价值的理念,柳工集团与鸿得利重工彼此吸引,成功合作就是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
在柳工入主鸿得利重工之前,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从不缺少行业巨头的关注。安徽星马、宇通重工、福田重机,都曾高调进入泵车制造领域。在强大的竞争对手与激烈竞争态势之下,终被压制,未对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与鸿得利重工最大的不同,是缺乏对泵送机械内涵的深入理解,缺乏对中国国情下泵送机械竞争游戏规则的适应,缺乏在这一行业持之以恒的执着求索。鸿得利重工恰恰具备这几点优势。
而鸿得利重工所需提升的,则是柳工集团的强项:在企业做大规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体系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文化优势。
柳工集团是明智的,他的明智之处在于对鸿得利重工的充分认可和尊重。入主鸿得利重工之后,柳工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优势,向鸿得利重工导入精益生产项目、CRM项目、全面预算管理项目、ERP项目。从管理体系、研发体系、制造体系等方面,成功对接、优势互补。更为可贵的是,柳工集团调动强大的营销代理体系,扩大鸿得利区域性品牌的影响力和优势,细化营销渠道服务,并将鸿得利重工纳入柳工国际营销体系的大平台上,将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鸿得利混凝土机械品牌更广泛的推向国际市场。
[next]
鸿得利重工管理团队深刻领悟到:若想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有所建树,必须定位高端。以高质量、高可靠性赢得客户的认可,再辅以服务优势赢得市场。在这个领域,不掌握核心技术,简单的靠挖技术人才,忽略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仅仅依靠价格便宜,或者商业成交条款作为竞争筹码,必将一败涂地。
这一理解,建立在鸿得利重工在泵送机械市场发展多年基础之上的,是鸿得利重工团队并入柳工大平台后,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原则,他们将为之不懈努力,并将此作为鸿得利重工良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始终认为,专注于混凝土机械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孜孜不倦于满足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自己的产品在差异上总是快人一步,这是我们创新的动力所在。也是当今混凝土机械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之下,鸿得利重工必然的选择。” 徐沛良说道。
2002年底,鸿得利重工研发出国内首创的车载泵上市。鸿得利 “城市猎豹”车载泵荣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也奠定了这款车载泵在混凝土泵送机械行业的领先地位,还获得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科委的大力扶持。
2006年,鸿得利重工逆潮流而动,在各家企业都将长臂架泵车作为产品开发重点的形势下,独辟蹊径,开发出兼有车载泵、拖泵、臂架泵车三者合一优点的22米泵车。很快,22米泵车成为高速铁路现浇梁、墩身、承台混凝土浇筑的宠儿,为鸿得利重工混凝土机械业绩的迅猛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今,22米泵车已经升级为更具竞争优势的24米短臂架泵车;
2010年bauma展览会第一个在国内市场推出单独配置动力的车载泵以及37米上装动力的臂架泵,独辟蹊径,在泵车动力和节能方面领行业之先。
更值得期待的是,鸿得利重工一直秉承差异化产品研发优势,在得到3000万元研发资金投入,并将技术管理体系与柳工研发平台接轨之后,将全面启动泵车臂架系列化项目。基于鸿得利重工在泵车领域多年的研发优势,他们将着手开发更具挑战性的长臂架泵车。
鸿得利重工还将在2011年下半年,为混凝土泵车大家族再添新丁,实现泵车设计与应用理念的全新突破。
鸿得利重工常务副总经理徐建华表示:“2011年,鸿得利重工要达到1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规模,这一目标确定后,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全力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