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钻技术要求
(1)控制好隧道掌子面“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隧道开挖成型的好坏取决于司钻工钻眼成孔质量的好坏,针对钻眼爆破设计方案,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上,突出“一个中心”,即隧道中心大楔形斜眼掏槽、大直径中空直眼掏槽或混合掏槽,精心设计,合理组织,从钻眼的位置、角度、深度高标准施钻,确保掏槽成功;“五个基本点”,即一个拱顶点、两个起拱点、两个边脚点的施钻,控制好此五点,其它炮眼参照其外插角施钻,确保隧道开挖轮廓环向曲线圆滑、平顺。
(2)强化“一条平行线,两个基本点”。钻眼成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推进梁定位的精度,在施钻周边眼时,应高度注意推进梁定位,要求司钻工在不影响钻机运行(即有足够钻机作业的空间)的条件下,必须尽可能保持推进梁与隧道中心线平行。为控制超欠挖,要求司钻工重点关注推进梁顶端和末端“两个基本点”。
2.开眼误差控制
(1)测量人员放开挖轮廓线时,测出隧道中线的位置,在中线位置左右两侧用皮尺按爆破设计量测出各种炮眼的具体范围,用红油漆标示出来,并且将每一个炮眼的位置也标示出来,司钻工就可以根据标出的炮眼位置钻眼,减少了开眼位置的误差。
(2)开挖面周边附近往往呈弧形、斜面等,且掌子面往往凹凸不平,钻眼时钻头易沿开眼处向其它方向偏移,钻进方向及钻眼间距很难控制。开挖后,周边会出现某个或某几个炮眼向外偏,造成超挖;或许多炮眼基本在一个平面上,造成超挖或欠挖;或某几个炮眼向内偏,造成欠挖……
为了控制超挖,杜绝欠挖,施工方先是控制开眼位置与推进梁尾部与岩壁的距离,由于岩壁不平整,效果并不理想。后又采取人工在台车下边多个方向看推进梁方向,同时考虑与岩壁的距离,效果也不明显。
根据多次现场试验、观察,施工时,可沿垂直于弧形面或斜面的方向先开出一个深3~5cm的浅孔,再沿该孔以正确的钻进方向钻眼,实施方法见图1。
图1 周边呈斜面或圆弧形钻进方向偏移及开眼方法示意图
(3)由于地质情况千变万化,隧道开挖时,难免会遇到较大的裂隙、夹层,对开挖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钻眼要尽量避开在一些较大的裂隙、夹层处开眼,可适当改变爆破设计要求的钻眼位置,根据裂隙、夹层的产状,移开一定的距离,但不能使抵抗线过大,造成爆破效果差或“挤死”现象。如果掌子面有较大的裂隙、夹层,可用炮泥将其填塞,以减少爆生气体的损失。
(4)如果开眼位置的岩层产状比较复杂,要用低冲击低推进慢慢钻进10~15cm,直至钻出的浅眼易于钻进,易于控制钻进方向为止,切不可图快,随意钻进,造成较大的超挖或欠挖。钻眼时,更要谨慎,密切关注钻进方向的变化,如发生严重坍孔或卡钻时,就要停钻,废弃该眼,在别处重新钻眼。
(5)辅助眼钻眼时,要根据掌子面具体情况,选择易开眼的位置钻眼,可根据围岩的坚硬程度,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岩层产状等适当调整炮眼间距,但不要造成抵抗线太大,影响了爆破效果,甚至无法爆下来或爆出大石块,很难装渣。
3.钻眼角度控制
(1)周边眼钻眼角度严重影响隧道开挖超欠挖,影响经济效益,掏槽眼钻眼角度决定开挖进尺,影响爆破效果,是施工方控制钻眼角度的重中之重。其它炮眼,在不影响爆破效果的前提下,钻孔角度可适当放宽。为了提高钻眼质量,要求加强对司钻工的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钻眼对控制超欠挖、爆破效果的重要性。
施工中可采取先钻一个标准炮眼,插入炮棍,其它炮眼按此标准进行平行钻眼的方法,或为凿岩台车安装角度控制仪。对于不平整岩面(斜面开眼),可参照开眼误差控制的相关内容,以此来控制台车开挖成型和超欠挖。
(2)底板眼钻进时,钻杆易弯曲,钻头钻进方向易向上倾,钻进方向不易控制,成眼往往是弧形,对控制超欠挖不利。因此,钻眼时,施工方采取用卷尺量推进梁尾部高度,然后与测量给出的底板超欠挖值相比较,最终得出凿岩台车推进梁尾部高度控制在0.3~0.4m。
图2 阿特拉斯·科普柯凿岩台车开挖成型效果图
(3)掏槽眼角度控制。确定钻眼角度时,需要考虑开眼的位置与台车推进梁尾部离隧道中线的距离的关系。事先在办公室依爆破设计算好钻每个炮眼时台车推进梁尾部与隧道中线的距离,在现场由测量人员在隧道底板测出隧道中线的位置,由红油漆标示出来,然后在标出的隧道中线左右两侧用皮尺量出在办公室算好的钻每个炮眼时台车推进梁尾部离隧道中线的距离,用炮棍在该处沿平行隧道轴线方向标示出来,以作为控制掏槽眼钻眼角度的参照。
在实际钻眼时,也要考虑掌子面的平整度对钻眼精度的影响,要求司钻工在现场根据掌子面的不同平整度,灵活调整钻眼角度,总结经验,不能死搬硬套理论数据。
(4)如果岩层层理明显,辅助眼方向应尽量垂直于层理面;如果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炮眼位置应适当避开节理、裂隙,以防起爆后爆生气体大量漏出,影响爆破效果。当由于改变钻眼方向,造成炮眼孔底抵抗线过大时,要适当增加炮眼数量。
图3 掏槽眼钻眼深度、角度控制示意图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