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宏观数据描绘出一幅令人喜忧参半的景象。一方面,需求端数据仍相当强劲: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意外加速,出口增长依然强劲,而零售增幅则基本与前一月持平;另一方面,双双放缓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仍处高位,且工业生产同比增幅意外下降。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银行新增贷款比3月份有所增加。
4月11日接受采访和连线的多家外资银行专家都表示,总体上,最新数据远未显示出中国现在停止货币紧缩行动所需要的证据,很可能将坚持现行的政策姿态不变。有专家甚至预计下半年将出台比上半年更大幅度的紧缩。
通胀风险仍是主要担忧
几位专家表示,总体上4月份数据显示通胀风险将继续成为短期的主要担忧。在法兴银行经济学家姚炜看来,4月份CPI同比增幅仅放缓至5.3%甚至算不上什么好消息。她告诉记者,4月份仅有食品价格月环比下降,所有的非食品价格则继续上涨,衣着类价格增幅折合年率达到了7.4%。此前已被广泛报道的蔬菜价格的急剧下降是促成食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鉴于投机商开始撤离蔬菜领域,供应过多变得明显,特别是耐储藏的蔬菜和水果。
“目前政府已经开始设法阻滞蔬菜价格的下滑趋势,因此农民不会受到伤害。”姚炜如是说。她还由此预计食品价格将在未来几个月稳定下来。加上非食品价格的上涨,二季度晚些时候CPI将重拾升势。
尽管如此,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总体上中国的通胀失去控制的风险很小,且经济“硬着陆”或增长大幅放缓的风险也相当低。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则根据本月1日公布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得出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正在消退的结论。据悉,4月PMI从3月的53.4温和降至52.9。其中,分项指标——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的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李晶认为PMI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更为适度的水平逐步稳定下来,且政府应对通胀的一系列举措可能正在发挥作用。
“总体而言,收紧银根、人民币升值和行政措施等政策的多管齐下将能有效控制CPI的大幅上涨。”李晶表示。
货币、银行信贷增幅放缓
4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货币供应增速放缓并低于预期,而4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则从3月的6794亿元升至7396亿元,同比少增208亿元。
陆挺认为,M2的波动性应部分归因于M2的修订。他建议不要过多关注M2数据的波动,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M2增速下降至约16%上来。然而,姚炜对货币数据并不感到乐观。她说,广义货币(M2)增速的减缓大部分归因于家庭存款的急剧下降。较严重的实际存款负利率已经鼓励了保守的中国家庭在此之前关注所有可以选择的投资品,包括信托、租赁,甚至大宗商品交易。这一新趋势甚至已导致股市投资相比之下显得相当过时。因此,目前可以动用的货币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受到局限,很难依据这些数据估计出中国实际的流动性状况。
陆挺对4月份新增贷款从前一月的6790亿元升至7400亿元的解释是,每个季度的头一个月贷款需求通常较强。他说,对于二季度来说,新增贷款规模将为2160亿元,约占年度新增贷款目标7.0-7.5万亿元的30%。因此,4月份的贷款同比增速从3月的17.9%放缓至17.5%。“总体上,一季度人民银行已经按计划在银行信贷正常化方面做得很好,我们预计未来其将继续这样做。”陆挺表示。
现行政策姿态将继续保持
针对市场目前围绕政府未来是否将放松、保持或加快紧缩步伐的争论,几位专家均认为现行货币政策姿态将保持不变。姚炜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决策者来说更为棘手:4月份通胀有所消退但消退幅度不如预期大;工业生产和零售增长减速;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继续上升。总体上,当天的数据远未显示出央行现在停止紧缩所需要的证据。
陆挺则认为最新数据对政策没什么影响,政府很可能将坚持现行的政策姿态,特别是16%的M2增速,但具体的措施的强度可能不同。他预计今年剩下时间央行将加息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人民币升值速度将与过去几个月类似。
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常健也表示,最新数据并未改变其观点,即政策紧缩包括行政措施将继续保持直到出现CPI增幅趋降的明显信号,而这一信号应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他甚至预计未来会出现比上半年更大幅度的紧缩,并相信政府将谨慎从事以设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他继续坚持2011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速为9.3%的预测。他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将分别加息一次,二季度加息的时点很可能在6月初,因为届时政府拥有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此前紧缩行动对增长的影响。
另一方面,常健还预计公开市场操作在管理流动性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