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供应链问题雪上加霜的是,为企业提供零部件的生产商,其本身所需要的原材料或较小零部件往往有赖于另一个地区提供,比如日本。许多企业目前正匆忙想搞清楚它们在这种隐性供应瓶颈方面的风险敞口究竟有多大。韩国内存芯片制造商海力士半导体(Hynix Semiconductor )公司表示说,他们的硅晶圆库存可供短期内继续正常运营。但分析人士确认为,如果事态进一步扩展,受影响的或许不只是海力士,而是整个芯片制造产业。
因此,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积累库存、放慢生产速度或寻找新的供应商,以避免那些主要依赖日本生产的零部件的产品出现断档。但分析家亦表示,增加库存会影响生产率,寻找新的供应商也并不容易,而在更多分散地区增加供应商,则会提高企业的成本,从而挤压利润空间。
从“即时生产”(Just-in-time)到“以防万一”(Just-in-case)
实际上,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发生。日本地震和海啸事件,可以说是更加推动了这场变革,让全球制造商的步伐走得更快。正如一些媒体评论所说的,这次事件并不是促使跨国制造商放弃国际分工,而是更好地调整国际分工。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和自然灾害对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造成的影响,促使跨国制造企业重新评估其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前,这些公司就已经在寻求简化供应链的方法,使其更贴近终端市场。一方面,它们意识到,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运输价格的上涨,再采取离岸外包业务(诸如将制造和服务外包到印度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将得不偿失,企业的生产效益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另一方面,冰岛火山爆发和日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等对全球供应链提出了警示:与其还固守上世纪80年代出现而现在已经过时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策略,倒不如让自己的全球供应链变得更有弹性,更顺应区域经济优势,将制造或服务向客户所在地迁移,而不再选择原材料所在地,大型制造企业也因此能够通过更敏捷的供应速度和更强的定制化能力响应客户需求。
《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些物流专业人士的评论称,受到当下供应链危机的冲击,“即时生产”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模式首创于日本,在高科技和汽车行业被广泛采用,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运送零部件和原材料进行生产制造。全球很多生产商还在近些年减少供应商数量,以便从合作供应商那里获得折扣。如果供应商群体在规模变小后无法发货,那么这样做就造成了风险。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就曾出现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反思。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这次日本的自然灾害,让更多跨国公司意识到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有供应链咨询公司称,“更大的风险和供应链断裂的危险,正在以疯狂的速度向我们袭来,准备好详细的应变计划对于进行全球制造的公司来说都是非要必要的。”
美国富国银行的全球经济学家斯考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说:“在全球供应链里,大量的零部件都是通过外包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的。一个零件的供应出了问题,整个生产流程都会受到拖累,甚至被迫陷入停顿。”由于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因此一旦它遭受了自然灾害的打击,那么,全球供应链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日本长期以来都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上端,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先进零部件、先进材料的高端生产能力,它在诸多行业中都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同时,日本经济也一直采取“外延式”发展策略,依托自身对技术前沿的核心把控,只将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在前沿技术方面一直十分封闭,极少向别国转移高端或核心技术。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跨国制造企业寻找可替代供应商的成功率并不高,其他国家承接全球供应链商机的比例短期内也很难发生重大改变。
目前,跨国公司设立生产企业、研发中心,也都是按照各个地区的优势来布局的。因此,短期内,这次日本地震等灾害会引发跨国公司反思全球采购、全球分工的生产模式,但调整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舆论普遍认为,这一反思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不会是国际分工的倒退,而一定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强,让全球供应链更富有弹性,能够有力地分散风险。汇丰银行的专家认为,过去十年流行的“即时生产”模式,未来可能会被各种“以防万一”(Just-in-case)措施来代替。从现在起,跨国制造企业必须要建立新的观念:考虑到极端状况,制造企业必须有缓冲措施。要让供应链牺牲一部分效率,换取更强大的应变能力。
例如,现在沃尔沃首席执行长雅各布(Stefan Jacoby)和其他高管每天上午都开会,了解供应动态,并评估应变计划,一个备选的方案就是不完全地生产部分车型,以后再装进现在没有的零部件,不过这个方式只能在短期奏效。而另一个方案就是调整部分产能,集中生产受这次供应短缺影响相对不大的车型。
近岸外包的大潮?
全球供应链正在出现的新趋势,其实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发生。过去,国际外包行业通常采取离岸(offshoring)外包,着眼点是降低成本,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近岸(nearshoring)外包就已经出现并越来越发展成为国际外包行业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在意外包的成本,也希望外包地点不要离本国太远,并强调当地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是否符合自己企业的需求。
正如埃森哲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所言,面临日益上涨的物流与运输成本,多数美国大型制造企业正在考虑将工厂从低成本的亚洲国家迁移至美洲或拉丁美洲,通过将制造中心迁移至本国或“近岸”地点,让供应链尽可能地贴近需求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