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技术垄断,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何去何从
全球增长动力、产业形态、竞争方式均现变革,“中国制造”如何勇立潮头
时代在呼唤,“中国制造”以行动作答:自主创新,不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自主创新,比拼技术,中国企业初尝战果
从以勤补拙,到以“智”取胜,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所处环境的变化。
加工,贴牌,微利,如日韩起步阶段一样,“中国制造”以勤奋示人,产品遍及世界。以量取胜,以勤补拙,甚至以勤取胜一度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法宝。
面对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的挑战,面对现代科技、管理、信息化等“智”的要素逐步确立的机遇,一批敢闯敢试的企业不被过去成绩束缚,不坐等机遇上门,誓以自主创新再创“中国制造”新形象。
2010年10月,智利矿难救援现场,一台红色超大起重机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三一重工制造的重型起重机,被救灾部门指定为救灾设备,为本次超级大营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今年4月,在工程机械制造强国日本,三一重工凭借62米臂长泵车,在福岛核泄漏救援中大展雄风,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中国制造”开始让世人刮目相看。凭借自主技术,南车集团获得大量海外火车订单,联想、海尔、华为、中兴敢与欧美业界巨头同台竞技。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一批大企业开始在印度、美国、法国、德国等投资建设研发和制造基地,思路眼界随之大开。
“虽然你不会在一天内看到变化,但却能看到中国前进的步伐。”就中国的竞争力问题,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里亚在去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中国这些年“大力鼓励科技创新,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各种产业也逐渐进入价值链上游”,扎卡里亚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作者之一穆荣平说,中国2006年就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自此,中国政府的科技投入有了明显增长。“这些措施激发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在全球竞争背景下看,中国企业的奋力转型也是形势所逼。后危机时代,有规模、有抱负的企业必须对核心技术研发有所考虑,从而提升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否则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
“有了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内市场验证,海外拓展才更有底气。”中国南车总工程师张新宁对自主研发的好处深有感受。他认为,拥有核心技术是南车参与市场竞争的“硬通货”。
顺应时势,着力创新,“中国创造”方有机遇
把握机遇、顺应时势,方成大事。
区域经济圈浮现、西方技术水土不服、低碳经济争夺战逼近,各类趋势都能为中国企业利用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创造良机。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属于后发国家,铁路科技基础差,完全依靠引进先进技术,高昂的成本难以承受,但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圈全面浮现,以及世界铁路复兴和全球高铁浪潮的推动,中国又面临急起直追的迫切需求。
历史机遇,不可任其擦肩而过。在如何调集自我积蓄以及引进外来技术上,中国高铁做了有效探求,并且在消化外来技术后,又进行了多方面创新,最终登上高铁技术巅峰。仅用4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就从零上升到世界第一,成为“后发先至”的当代样板。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发表题为《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文章,更将高速铁路建设看做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