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内正在考虑全面推行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合理控制港口进口库存。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现在执行铁矿石代理制要比以前难得多。在现实的国际铁矿石战争中,国内钢企延续对内扩大投资谋发展,对外缺乏资源产业链建设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钢铁企业不进行走出去的战略大调整和发展模式创新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依旧强调着铁矿石进口代理制这剂药方。
根据媒体报道,中钢协特邀分析师罗冰生3月17日透露,考虑全面推行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合理控制港口进口库存。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铁矿石进口已进入指数定价时代,现在执行铁矿石代理制要比以前难得多,不要给予过高希望。倘若钢铁圈内依旧未将投资海外矿业放在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其他的方法或意见,在高企的矿价面前,仍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铁矿石代理制执行难度加大
“铁矿石进口代理制”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12月底,中钢协联手中国五矿产品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铁矿石进口代理制的意见》。2010年4月,中钢协和五矿商会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通过了《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实施细则》等三个文件。
政策层面颇为积极,然反观实操层面,《实施细则》仍落入难以落实的俗套。有媒体将其中缘由归结为中钢协和五矿商会对于是谁推高了铁矿石价格存在分歧。但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赫荣亮看来,由于《实施细则》属于行业协会性质,而非政府行文,因此代理制难以落实。行业依靠自律,但在铁矿石暴利诱惑下,显然难以自律,行业内的各企业均对代理制有一定的抵触。
分层面看,将进口资质收入囊中的大企业,由于受到限制而实难满意,偏低的代理费与以往赚取的协议矿和现货矿的高额价差,让其心里难以平衡。据海通证券推算,单单由矿价差距带来的利润蛋糕,部分年份可以高达400亿元左右,过去8年占整个行业利润的比例在18%左右(按照价差,乘以澳大利亚和巴西的进口总量,扣除估计的税收,基本可以得出因为矿价差距带来的额外收益)。同样,中小钢厂也不会愿意让原料完全依赖别人。两头受堵,铁矿石进口代理制自然难以落实。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都应承认,现在执行铁矿石进口代理制的土壤已经很薄,”赫荣亮认为,“铁矿石代理制执行难度加大。”
首先,中钢协及五矿的权利来自于政府授权,但对于整顿市场,政府都没有出文,而这则“源于管理层的矛盾,要是直接卡死,仅仅是一家进口,恐在欧美面前落得干预市场的非市场经济名声。”赫荣亮说。其次,之所以推行代理制,前提是建立在协议矿、现货矿价格差基础上的,而今随着季度矿指数化已让两种矿源价格趋同,价格差大幅缩小。另外,矿石进口商同样不能满足于3%的代理费,还是以FOB价格为基准,那么就是几美元的事情了。
而在另一层面,安邦咨询认为,这样也相当于形成了一种垄断。目前,国内主要囤积铁矿石的基本都是国有钢企或贸易商,在这种代理制执行过程尚无法受到严格规范的前提下,这种做法能取得多大效果,甚至会不会产生垄断企业变相炒作铁矿石价格的现象,都难以预料。
与此同时,分析认为,实施铁矿石进口代理制要解决很多系统问题。现有矿石进口资质的100多家贸易商是否要取消,每家贸易商分配多少代理量,费用如何收,代理费能否满足习惯了暴利的矿石进口商,如何安排代理量调节,不采用季度定价的国家如何谈价格,进口的矿石如果和国内矿石价格双规并一规,如何分配矿石需求量,会不会出现偏向国企的方式,进口矿石在销售给钢企的时候以什么方式定价,收益归谁,交货地点如何分配,已有的COA海运协议如何处理,钢企已有的矿石进口协议如何处理,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民营钢企争取到的矿石订单如何对待,民营钢企是否听从代表国有钢企的钢协调令。
所以,“现在全面实施铁矿石代理制很可能陷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漩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但落泪的未必都是英雄。诚然,铁矿石价格控制是必须的,但怎样控制却考量着领导者的智慧。”
加快海外矿投资步伐
面对各方给铁矿石进口开出的形形色色的药方,“可以做,但不好使”。上述业内人士称。以铁矿石进口代理制为例,当时该制度设立初衷是保障国内钢企利润合理,规范市场秩序,但从实施效果看,目前官方与企业在“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已取得一定成效”已达成共识,国内铁矿石贸易商已由500余家减至112家,但铁矿石进口价依旧高企,去年国内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仍不足3%。所以“就目前国内铁矿石现状看,只能加快、再加快海外矿投资步伐,掌握产业链上游控制力。”资深钢铁分析师马忠普说。
马忠普分析道,2010年7月以前的铁矿石价格伴随钢价走低而回落,7月以后伴随钢价走高而攀升。一直同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演绎同步变化。这个变化特点,同样会在二月以后的钢价震荡回落中,再次显示铁矿石价格回落的趋势。而今网络上再度爆出铁矿石进口价将上涨的消息,“让人们看清了国际资本和铁矿石市场的严峻性。”马忠普说。在现实的国际铁矿石战争中,国内钢企延续对内扩大投资谋发展,对外缺乏资源产业链建设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钢铁企业不进行走出去的战略大调整和发展模式创新是没有出路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