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是当今国际上发展最迅猛的新兴服务产业之一,也是世界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不仅极大推进了金融市场业务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发展,还成为我国推进‘三农’建设的重要金融工具。
拖拉机现在可以租啦!又租出去一台农用机械设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更是将融资租赁业务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据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杨海田教授介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上述提法,对融资租赁向“三农”发展,特别是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和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融资租赁服务“三农”不仅是一项社会责任,而且是一个充满商机的蓝海市场。在当前其他金融工具下乡面临一定困难的情况下,融资租赁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成为适合拓展“三农”领域的有效金融工具。
融资租赁助推“三农”
由于财政支持“三农”发展面临财政支农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存在巨额的政府债务等问题,信贷工具和资本工具难以向农村全面拓展。但是融资租赁恰好能弥补这个空缺。
据了解,广大农民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和使用农业耕种设备和其他农业产业链中所需设备,有助于帮助农村和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培育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市场化,最终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综合水平。同时,融资租赁工具可以通过变融资为融物,不仅可以极大地盘活农村的资产存量、整合农村各项资源、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困难,还能通过引导融资租赁的机制,使有限的财政收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农村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方式,它租金回收方式灵活,能够迎合农产品市场季节性和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的价格波动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产业优势明显,能够满足“三农”的不同需求。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中国农村融资租赁市场前景广阔,要积极探索农村和农业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与农业产业链加强合作。
虽然我国农村融资租赁发展前景广阔,但其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由于农村和农业租赁面对的都是较小规模的投资人,面临单位价值较低,运营管理成本高,收益较低的局面。同时,融资租赁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存在大部分工商企业对融资租赁的了解较为单一的现象。除此之外,据新金融记者了解,目前众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不愿开展农村融资租赁业务,除了普遍认为农村融资租赁业务风险大不易控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不能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据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由于其规模是以经营租赁模式展开,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更多的是针对融资租赁模式。
相关专家建议,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利用融资租赁,要在加强现有租赁公司建设的同时,建设专业化的农机融资租赁公司,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健全征信系统和物权登记体系,并规范相关查询制度以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拓宽优惠政策。
农机融资租赁成主流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运营中的融资租赁公司在涉及农村与农业租赁业务上,更多关注的是以农用机械设备为主的融资租赁项目。
杨海田教授告诉新金融记者,在目前运营的融资租赁公司当中,更多的是以经营租赁方式开展的,而以融资租赁方式开展业务的在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上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在未来的农村融资租赁市场中,农用机械设备的融资租赁乃至机械设备的售后回租将成为农村融资租赁市场的主流。
在3月1日举行的“农村和农村融资租赁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融资租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丛林透露,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率在49%左右,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争取在2020年提升至65%。目前该行业的市场总量为3300亿元,按照世界上该行业的渗透率计算,市场容量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如果按照目前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研究模式计算,这一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至2500亿元。
面对未来农机租赁市场,农银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裁高克勤也表示很有信心。他认为,“三农”融资租赁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进入投资增长期,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内外市场变化都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2011年-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由于融资租赁业务余额已达相当规模,融资租赁将由几何式增长转为算数式增长。据相关业内人士预测,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将突破10000亿元大关,要比2010年增长50%以上。面向“三农”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