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至6日,在厦门举行的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徐工集团一鸣惊人,10名选手在总共三个竞赛组别的比赛中全部获奖,囊括汽车起重机组前5名,装载机组前5名,挖掘机组获得第3、6、8、9、10名,其中徐工员工刘文生还在三个组别第一名的加赛中胜出获得总成绩第一名。
徐工取得的优异成绩在赛场引起巨大震动,各单位领队和选手在向徐工表示祝贺的同时,纷纷打听其中的原因和“秘笈”,为此记者也专门走访了徐工集团有关领导和部门一探究竟。
秘笈一: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2010年4月的一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导师带徒”仪式在徐工举行,几十名工人技师与年轻员工签订合同书。
“导师带徒”这一传统形式在徐工已坚持了近10年,企业内部共结成694对师徒对子,使一些拥有技术绝招的技师把绝招传下来,提升了优秀技师“传帮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这只是徐工众多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徐工建立了由49名企业专家、高级技师组成的,徐工集团高技能人才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立终身教育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个重点、两个突出、三个结合”的培训特色:在培养的对象上以中、青年生产技术骨干为重点;在培训的内容上突出技能、突出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在培训的方式上灵活多样──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委托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规范性培训与适应性培训相结合。
仅2009年以来,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共3299万元,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为2.5%。开展了788项专业技能培训,共52165人次参加了培训,平均每个技能工人一年参加培训五次以上。
秘笈二:激励,营造重视人才氛围
2011年2月8日,徐工集团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一次性拿出52万元,对在参加全国、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101名员工进行表彰奖励。获奖员工披红戴花,接受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亲自为他们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徐工专门制定文件,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集团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技能人才分别给予50000元、10000元、2000元和1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对于其他获得规定奖励名次的人员依次按0.8的系数给与一次性奖励。公司内形成了“逢一必夺、逢冠必争”的良好企业文化
为使更多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徐工集团制定了专门的《高级技能人才管理实施办法》、《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实施办法》,明确了申报标准和待遇。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每月分别享受企业津贴,突出贡献者还可获得相应的政府津贴。
1996年,徐工建立徐州工程机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成为全国行业首批职业技能鉴定点。2005年以来,已成功鉴定5701人,每年鉴定人数占技能员工总人数的比例达5.8%。
集团还在徐工高级技工学校设立了“董事长奖学、助学金”,首批资金来源为“徐工”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而奖励集团董事长王民及经营班子的20万元奖金。至今共资助奖励62.5万元,有751位优秀及家庭困难的徐工技校学生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成就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梦想。
[next]
秘笈三:技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徐工集团始终将高技能人才培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2年就投资创建了徐州工程机械技工学校。
徐工技校以其毕业生近100%的就业率远近闻名,每年招生都几乎会被踏破门槛,毕业生更是各大企业的“抢手货”。
作为徐工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徐工技校以“依托徐工、面向徐工、效力徐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现代焊接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械加工技术、装配调试与维修、液电装配、机电技术、高级钳工、铆焊技术、涂装技术等11个专业,建成了一体化的产业化实训基地。
作为被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工技能鉴定示范单位”,徐工技校2010年4月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办学的首个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
18年来,徐工技校为徐工集团输送了6500多名优秀的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900多人,使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满足了徐工对高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
秘笈四:练兵,架起人才成长阶梯
电焊工比武、调试工比武、女行车工技能大赛、装配工技术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走近徐工,公司级、分公司级、分厂、工段、班组各个级别、各工种技能竞赛的技能竞赛和比武在徐工已是“家常便饭”,几乎在徐工的每个周末都要热火朝天地举办。
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练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工人学习技术、勇争一流的热情,检验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效,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在生产岗位成为“金蓝领”和顶梁柱。通过岗位练兵选拔出优秀员工,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让技能员工在竞赛中充实技能,服务企业,架起成才的阶梯。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表示:在徐工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高技能、高素质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继续谱写徐工奔向世界级企业的辉煌未来。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