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与桥梁接缝处的桥头跳车,造成车辆通行时的剧烈颠簸,易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福建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0%,水量充沛,沟谷纵横,桥梁众多,桥头跳车路病多发,成为了影响行程安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桥头跳车是公路最难以治愈的顽疾之一,使用传统工艺对其治理,不但工期长、交通干扰大,且由于施工后路面存在弱接缝、弱界面,桥头跳车在短期内会再度复发。
近日,福建省厦蓉高速龙长段引进了英达就地热再生机组,对路面的20余处桥头跳车进行了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达独有的层间热黏结技术有效降低了桥头跳车的复发几率,施工中,英达设备交通干扰小、机动性强的优势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弱接缝、弱界面:桥头跳车治理的大敌
桥头跳车是指因桥头台背处的填料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加之填土自身固结沉降而产生较大的竖向变形,使桥台构造物与台背路堤衔接处出现较大沉降差。
江苏省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治理桥头跳车主要采用路面材料对沉降路面进行填补。使用传统工艺治理桥头跳车,必须对填补厚度不满足最小摊铺厚度的路段范围进行铣刨,摊铺时新填补的沥青混合料与原路表存在温差,造成了弱界面,抗剪切力强度很低,难以承受往复不断的重载车的荷载作用,很快又再次出现路面推移、车辙、拥包、沉陷跳车等路面病害。同时,传统施工后存在的纵向弱接缝也是造成桥头跳车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水通过弱接缝下渗,进入弱界面,在车辆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沥青与骨料的分离,加速新旧路面材料的分离及松散。而这些从裂缝渗入的水分还继续渗入基层,了使得基层软化、松散、再次出现桥头沉陷跳车病害。
英达层间热黏结技术:对症下药治理桥头跳车
英达就地热再生的层间热黏结技术,可消除路面的弱接缝、弱界面,彻底解决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
1月17日,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英达大型就地热再生机组正对一块桥头跳车路病进行治理。现场施工经理巫红亮告诉记者,使用英达就地热再生在对桥头跳车填入路面材料前,首先要对原路面进行充分的加热,并耙松,随后,机组根据设计要求的厚度填补新沥青混合料,再将新填补的混合料和原路面再生混合料一并压实成型,一处桥头跳车的治理就完成了。
“用这种方法治理桥头跳车路病,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原路面下承层和再生层的共同加热,形成同物质、同级配、同温度下的新旧混合料热粘结,这样就解决了最小摊铺厚度的问题,无需铣刨路面。”巫红亮表示,这样做的另一大好处就是,新旧沥青混合料形成了热黏结,大大提高了层间抗剪强度。
单车道高效施工,减少施工中的交通影响
以往传统工艺治理桥头跳车时,工艺流程复杂,而且需要全幅或半幅封路,造成严重的交通干扰。但在记者驱车赶往施工现场时看到,这次英达仅占据一股车道,其他车道均可正常通车。巫洪亮告诉记者,英达施工速度快也是交通干扰小的原因之一。
巫红亮说,本次治理工程大多数桥头跳车沉降差都在3-4厘米,面积在300-500平方米之间,这么大的路病,传统工艺根本无法在一天内完成,但使用英达就地热再生技术,只要四、五个小时就能完成。
厦蓉高速桥头跳车治理过程中交通干扰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