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山工机械
“十二五”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异军突起
www.6300.net   2011-01-10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区域发展版图修订已经清晰,接下来所期待的便是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然而,要实现或者推动这种转变,则必须打造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区域发展版图修订已经清晰,接下来所期待的便是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然而,要实现或者推动这种转变,则必须打造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正遭遇到了新困惑新考验,这也成为“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而珠三角地区更已进入工业化成熟期发展阶段。于是,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失衡的区域经济结构,既限制了珠三角作为发展引擎的动能,也难以改变相对落后地区的现状。

  当广东都有“西部问题”的时候,中国的“西部问题”所凸显的东西发展失衡更为严峻。因为,几乎东南西北中的所有区域都有同样的“西部问题”。

  经济发展遭遇“西部问题”

  根据广州市统计早些时候的预测,广州2010年GDP将突破1万亿元,这约等于埃及、菲律宾、匈牙利或者新西兰全国的GDP总额。据悉,广州将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加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城市。

  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富可敌国”的气势,证明了一个发达的区域经济圈的形成,这里创造了广东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富裕发达的广东不仅存在贫富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化始终伴随。

  该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珠三角人均GDP相当于山区的4.04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1(以农民纯收入为1)扩大到2009年的3.12:1。主要集中在粤北和东西两翼地区的贫困村,至2009年底仍达3409个,相对贫困和没有稳定脱贫的贫困户高达70多万户,共计316.5万人。目前全省居住泥砖茅草房的仍达225.6万户(其中茅草房7万至8万户),如果按2004—2007年改造15万户的进度计算,至少还要50年才能全部改造完毕。

  在经济实力强大的东莞,记者穿过一个个工业园区、批发市场,去寻访茶山镇一个正在开发中的古民居村落。随着目的地的临近,街道两旁的人流车流越发稀少起来,跨越广深铁路线之后,农村包围城市的景象出现了。仅仅一条铁路的分割,这里居然就是被当地人称作“西伯利亚”的那个地方,相比背后的繁华城镇,这里的确显得荒凉。

  高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事实上难以回避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即便珠三角城市,几乎都有“落后地区”的困扰。经济总量在该区域中靠后的珠海市,现在开始举全市之力发展西部,因为珠海西部与现在的珠海主城区发展相差悬殊。

  不过,这里毕竟处于珠三角,绝非广东的贫困地区。一个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广东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6.9%。在地域更广阔的粤东西北地区,受“距离衰减律”作用,经济发展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发展相对滞后。事实上,广东区域经济一直由珠三角地区“单极驱动”,珠三角独领风骚的发展格局,恰恰描述了区域内发展的不平衡特征。

  国家出手重构经济版图

  1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是一种标志性的转折点,解决区域经济失衡已经到了国家非出手不可的地步。

  其中的背景是,纵使国家扶持政策不断,但长久以来累积的因素,以西部为代表的不发达地区先天不足的区位劣势,维持了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尽管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是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追赶的难度不断增大。

  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区域经济中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模式被持续地强化,地区间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成为一种持久的消耗战,非均衡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对于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而言,这只是战术手段的落实,要实现战略目标上的“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变革。

  改变发展的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体制来完成,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这种景象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2009年无疑是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最密集的一年。这一年,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涉及新疆、宁夏、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得到完善。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一一出台实施。接踵而至的是东北也站上了“全面振兴”的起点。“中部崛起“随之跟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也正式公布。

  与此同时,东部的改革开放开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上海“两个中心”的开发开放和建设意见相继出台。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到2010年,国家层面上的“区域经济网络开始“越编越密”,不断细化的“区域规划”,所要实现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区域的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区域发展版图修订已经清晰,接下来所期待的便是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然而,要实现或者推动这种转变,则必须打造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记者注意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安徽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际利用长三角地区资金891.2亿元,占利用省外资金58%。很显然,正是该规划扩大了区域整合范围,带动了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而今年6月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除了对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和优化地区的开发提供更确切的政策依据,更提出要对需要保护的区域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战略,促进了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完善。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生态经济区”的表述已相当明确,这自然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

  据发改委官员透露,在接下来的区域规划工作中,国家将继续把缩小地区差别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区域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向西向西再向西

  有专家预测说,中央适时启动内需发展战略,逐级展开区域发展规划,中国有望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

  支撑这种乐观预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首先,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6%,超过了东部地区的14.4%;2008年和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加速,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4%、13.3%、12.2%;13.4%、12.6%、11.6%,连续两年超过东部地区11.1%和10.7%的增速;2010年,这一良好趋势将得以实现。其次,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重点地区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不过,更为重要的依据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将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日前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奠定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记者了解到,在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过程中,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确立了未来5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着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据此规划,未来5年,国家将大力促进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均实现较快增长,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势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研究制定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毫无疑问,就区域经济而言,“十二五”时期将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实施的重要时期。

  有关专家认为,“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广泛,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复杂。”为此,建议及早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制定应对预案;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人口迁移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办法等的研究;着手研究并推动建立务实有效的组织实施体系和运行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建立起制度和法律保障。”杜鹰表示:“十二五”时期,要在完善财税体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方面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对区域政策体系框架设立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明确并固定下来。

  据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条例》和《区域规划编制与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已在加快推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