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的变与不变
实际上,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第一声质疑与上述几个问题无关,而是针对四万亿基建投入过多、民生投入过少提出的。
根据发改委起初公布的账单,四万亿当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是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大约为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的投资是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投资是400亿元;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投资是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是1万亿元。从这份账单来看,基建占比高达45%,民生只占17.25%、科技创新与环保投资占比也只有12.75%。
当时的舆论认为,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计划相比,四万亿只是加大了力度,但投资重点仍集中在“铁公基”上,有重复建设之嫌。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虽然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长期作用有限,且容易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失衡。
有学者提出,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民生欠账却太多,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基本生活支出上负担过重。四万亿应该着力民生减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对此,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08年底回应,四万亿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资;第五是生态环保;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在四万亿实施一年零四个月之后,今年3月份,发改委公布了四万亿投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民生工程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其他公共支出占3%。
将其与起初的账单仔细对比不难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四万亿投资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比重明显提高,而基建领域投资占比则大幅下降。
“早就应该这样了!”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小钱,看到记者给出的四万亿投向变化数据之后对记者说。尽管生活在北京,小钱仍然深深感受到医疗等公共服务品不足带来的不便。“哪个医院都人多,看个感冒都要花大半天时间。”小钱向记者抱怨。
这样的感受不是只有小钱才有。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林先生,跟记者聊天时感慨,“来北京二十多年了,医院的数量就没怎么增加,最近带孩子看病,光量体温就得排两个小时的队。”
除了医疗资源不足,在房价高压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跟不上的桎梏也逐渐显现,民生欠账已经到了不得不补的时候。这正是四万亿投资重点发生变化的现实原因。
如果说增加民生投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并有利于拉动消费的话,那么,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事关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等大局,因此,加大投入也是势在必行。
2011将在调整中前行
虽然四万亿已经渐行渐远,但是,积极财政政策仍将留守2011年。多位财政专家明确指出,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与2009年和2010年有所不同,无论是财政增支,还是结构性减税,都将体现结构调整思路。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近日召开的年终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这些领域,与变化后的四万亿投资重点有着高度一致性。作为社会投资的风向标,中央投资重点的变化,必然会带领一大批社会资金涌向新的投资热点。以节能环保为例,数据显示,近5年,中央投入节能环保工程的资金约2000多亿元,带动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约2万亿元。
除了政府投资重点转移,财政支出结构也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财政支出规模达76235亿元,但是医疗卫生支出只有3902.43亿元,保障性住房支出为708.52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为1864.82亿元;科学技术的财政投入也仅为2709.82亿元,占比都偏低。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认为,明年财政支出结构要进行调整,将更多的钱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建议,明年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具体来看,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这些方向也得到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的认同。他认为,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环节,以及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令人欣喜的是,财政支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用于住房保障的金额达到1817.5亿元,比2009年全年的708.52亿元增加一倍还多。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