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支撑太钢集团立体化“绿色”战略的是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的投入。2000年至2009年,太钢累计投资63亿元,实施101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冀刚告诉记者,太钢每年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并不是固定投入,但实际操作中,只要一个节能项目经过考察论证是可行的,就随到随批。这强大投入的背后有一个理念——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中,拥有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的占70%以上。异地搬迁并不是唯一和最好的选择,根本出路在于钢厂与城市成为价值趋向一致的共同体。”李晓波说。
与其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的愿景相一致,太钢建设绿色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面向世界。
管理上,以“全球最好”为驱动力,全面开展对标。现在,太钢以日本千叶、韩国浦项等与城市融为一体的优秀钢厂为标杆,建立起了绿色发展对标体系,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对各单位、各岗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与全工序、全员经济利益的紧密挂钩。2007年—2009年,节能减排奖惩金额达到8500多万元。从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储备、调研论证直到具体实施,太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严密流程。
技术上,紧密跟踪国际最新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加强技术储备及集成创新能力。太钢集团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室主任李慧峰告诉记者,“2005年左右,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不断加强。”目前,已有28项世界最新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在太钢率先使用和系统集成。作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太钢已成为行业节能环保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和推广应用基地。
“‘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实现了绿色制造,‘十二五’的重点就在社会废弃物的消纳上,将探索如何尽可能让我们的生产和社会更好融合。”冀刚告诉本报记者。眼下,太钢集团系统规划的全公司低碳发展路线图已经有了基本架构,从原材料环节、生产工艺、产品、废弃物处置直到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该路线图均有涉及。“世界钢铁业发展历程证明,中国钢铁企业完全可以超越国际上最好的钢厂。钢厂融入城市不再是世界性难题,难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机制和能力。”李晓波这样说。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