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营销管理
山工机械
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改制成功启动
www.6300.net   2007-02-26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创新破茧,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改制重生。  产值3年翻三番:2004年达到2000万,2005年超过5000万,2006年突破1个亿。  市国资委认为,在全市工业系统中,哈工程机械制造厂改制成效最显著。  一 ...

  创新破茧,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改制重生。

  产值3年翻三番:2004年达到2000万,2005年超过5000万,2006年突破1个亿。

  市国资委认为,在全市工业系统中,哈工程机械制造厂改制成效最显著。

  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何以在3年时间里脱胎换骨?破译其改制“创新方程式”,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0>1000万:改制从“0”起步,舍弃大锅饭的“1000万”产值,换来充满活力的1个亿

  始建于1951年的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有着辉煌的过去:国家起重机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四大系列起重机的专业制造厂。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国有老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工程厂身上都有着更为突出的体现。1997年到2004年,工厂陷入极度困难:连续8年被市政府列为关停企业,职工靠每月150元的生活费艰难度日,经常群体上访。

  2004年,工程机械制造厂进行改制。人员减少了,管理紧凑了,负担减轻了,可路还是走不下去:机器停转了多年,市场丧失殆尽,企业被行业彻底除名,靠零打碎敲实现的1000多万年产值连维持生存底线都不够。摁倒葫芦起了瓢,企业领导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对职工上访上。企业三次被上网拍卖,高达300%的负债率吓退了所有风险投资商。他们断言:这样的企业只有一死。

  企业经营者在思考:改制后,企业该往哪里走?机制不创新,守着大锅饭,别说零打碎敲的1000多万保不住,改制赢得一时轻松的企业最终也必将走向破产。

  机制如何创新?砸碎大锅饭,舍弃1000万,从零开始!经上级批准,按照公司法,脱胎于老国企、以民营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产权多元化,职工投资占主体,绝大多数职工的利益与新公司息息相关,创新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创新注入活力,企业迅速翻身。从2004年起,这个从“零”起步的新机体已经开始反哺母体———工程机械厂。

  舍了1000万,换来2006年的一个亿产值。改制脱胎,新机制迸发新活力。

  10%=100%: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企业日子好起来仍勒紧腰带,每年将10%的产值投入创新。创新,成为企业不变主题

  不改制没有出路,不创新没有活路。没有产品创新,单单成立新公司,企业还是走不下去。

  痛定思痛,新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原则和目标:将成立时100%的资金投入新产品开发,每年至少开发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摸清技术家底,瞄准快速发展的港口运输业,企业将创新方向锁定港口装卸设备。当时,国内各大港口装卸设备———全液压轮胎起重机市场为日本、德国企业控制,设备价格高,配件、服务价格更高,积极寻找市场的企业与同样寻找国内替代产品的大港口一拍即合。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企业苦熬两个多月拿出的第一套设计方案和技术参数,却不被港口认可,技术参数全部被修改。按照港口提出的修改参数并经过多次交流,企业确定了第二轮设计方案和技术参数。三个多月后,样机开入港口。试用一段时间后,又进行修改。几经反复,投入企业100%资金研发的第一个新产品———港口轮胎起重机终于小批量进入天津港。8个月后,产品打开市场:整机作业效率比进口产品提高30%,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60%,被国内各大港口定为首选产品,控制中国市场多年的德、日产品被挤出中国市场。目前,该企业25吨、32吨机型的市场占有率达60%,50吨机型市场占有率高达85%。从2005年开始,一度被行业除名的工程机械厂以新公司的身份,成了国内轮胎起重机的行业标准制定者。

  公司总经理焦明达说,现在,我们的创新模式就是与市场共同开发,即以市场需求为创新标准。

  用市场引导创新,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6个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平均周期不超过半年。好日子来了,可企业还是勒紧腰带,创新投入高达产值的10%,因为企业经营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抱住一两个产品,企业不可能长久。

  新年钟声刚刚敲响,企业的新产品集装箱正面吊已在生产中,5月份将投入市场,还有两项产品列入创新规划。2007年,企业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创新,成为企业不变主题。

  10000<1650:发展企业,成就个人。企业焕发勃勃生机,引得南飞雁甘愿舍弃眼前利益,回归创业

  创新,人才是关键。然而,在改制前,工程厂技术员走了90%,技术主体部门工艺处40余名技术人员走得只剩下一个。全厂1900多名职工,技术人员不足30人。

  没有人才,创新从何谈起?企业发展,靠什么拢住人才?

  姜建强,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进厂后从车间技术员一直干到副总工程师,省钢结构专家评委。2002年离厂,赴广州一私企任副总监,月薪1万元。工厂改制后,姜建强第一个回厂,现月工资1650元。

  一头是1万元,一头是1650元,这么简单的账,姜建强算不明白吗?姜工对记者说,两边待遇确实没法比,可放远眼光,这头的1650元是大于1万元的,因为这里有事业,有企业的长远发展。现在,姜工每天在企业,除了吃午饭,从来没有离开过图板。

  姜建强说,当时很多人都舍不得走,可一个月150元的生活费,挺了四年,实在挺不下去了,在社会上也没地位,到哪儿都灰溜溜的。在外企那几年,感觉这一辈子完了,就剩挣钱了。姜工这番话,道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也正是摸准了这一心理,企业领导从事业入手,开展感情攻势,引雁回归。改制不过两年,企业外流的技术骨干回来了十多人。

  走了的请回来,留下的重用起来,年轻的培养起来。企业安排有经验的老同志做好传帮带,还多次组织年轻技术人员到港口和配套厂考察学习,并大胆放在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岗位担任主管。几年时间,一大批30多岁的年轻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创新骨干。将创新与个人利益紧紧挂钩,企业技术人才热情更高。

  挖掘一批,发挥一批,请回一批。发展企业,成就个人,用事业凝聚人,用发展留住人,不到两年时间,工程厂技术队伍迅速增加到70多人。

  改制脱胎,创新破茧,走过半个世纪的老国企正焕发青春。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