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走进上海青浦区,在现代化的楼宇与高架桥的映衬下,上海柳工占地30亩的厂区略显狭小与陈旧,但这里却是柳工向东部扩张的第二基地,是柳工在叉车生产史上步入高速发展期的重要见证。
“这里虽然是柳工集团公司最小的一个子公司,但据今年9月统计,我们人均销售收入达75万元,这在同行中是个不小的数字。”上海柳工常务副总经理兰谷介绍道。
这个专司叉车生产的企业,前身为上海沪光叉车厂,成立的历史与柳工一样悠久,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85年曾在叉车行业创下首家产量累计超万台的纪录。进入21世纪,有着308名员工的企业年产只有192台叉车,在全国叉车产能过剩的年代,如何活下去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2002年,上海青浦区政府以1块钱的价格将企业卖给了柳工,看中的正是柳工的品牌影响力。
柳工将企业的人员、债务一并揽入怀中,柳工董事会将叉车生产纳入重点扶持对象,将销售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从品牌、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地扶持企业重生。
2006年,企业开始扭亏为盈,2007年6月为柳工股份公司收购,从此步入高速发展期。在2002年只有192台年产量的企业,如今月产量已近300台,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4亿元。“现在企业已具备了向前发力的条件,明年计划年产叉车1-1.2万台。”兰谷说。
兰谷憧憬着,在叉车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成本是拉开距离的关键,这方面柳工与国外叉车品牌相比,极具优势。如今,叉车的市场需求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未来柳工研发的目标是生产环保无排放的电瓶叉车,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做到行业前三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