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国某些企业海外拓展的失败,有着非凡的价值,就是考验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后继者信念的强度,同时也考验着投资者价值判断的准确度;中联重科注定要接受这场考验。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每单国内收购案,均有国际强势品牌的杯葛。华泰重工的收购战中,谈判桌的一方是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另一方无疑是中联重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联重科将胜出。但对手的名字却总是让我们联想起二战时的重机枪———声名赫赫的克虏伯重机枪!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中联重科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更是考验着中联重科在与国际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源争夺中,究竟能走多远。
在这一点上,我们所关注收购CIFA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中联重科与战略投资者(HonyCapital)弘毅投资的合作。业内人士都知道弘毅投资是联想旗下的控股公司。也许这正启示着一条中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主动融合,共同构筑通往世界之路。
尽管中联重科以资本为翅膀的扩张之道,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快速大规模的国内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际资本控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市场的布局。
在每一个中国,也许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收购中,在国际资本谈判的桌上,有一方注定是正襟危坐的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个中国企业正在走强的大气与勇气。
“中国制造”正在西方酝酿破局之变。收购CIFA,一个新的海国图志,不过和先辈魏源不同,不为了解与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与中国,还中国以世界的高度。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市场将趋饱和。行业要保持在目前利润率的前提下快速成长,就必须从现在起构思新的产业市场格局。这个格局必然要将世界主要市场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中联重科的特色国际化道路,智勇双修,正在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一起谋求中国制造的破局之变。收购意大利CIFA,无论成功与否,均是这条充满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换;中国在迅速成长的三十年中,浓缩地体验了国际资本扩张策略转换的整个过程。
“中国制造”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中国而制造,而是为世界而制造。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三驾马车之一。
时至今日,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的难局:
“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功,已经让西方某些人士感到不安。技术壁垒、环保壁垒、产业安全壁垒,人权壁垒,使得中国产品的输出必须付出越来越多的非贸易成本。
“中国制造”及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已经全面透支了中国的土地、能源与劳动力等制造业的基地资源,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制造”,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依托,但这一市场决不能满足“中国制造”长期高速的成长。
“中国制造”的成功,已经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许多国家正在成为中国强有力的对手;大量的加工订单正在向比中国更具综合成本优势的国家在转移。
在工程机械制造业领域中,在上个世纪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策略主要以产品输出为主。这种输出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国际企业的规模制造优势与技术落差优势,从而获得了近乎垄断市场的利润。
随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在一个又一个产品领域内取得了比较优势,国际企业则以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力图通过收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内优质企业,使中国自主品牌集体失语的方式来控制中国市场。
如果依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将在2012年左右达到饱和。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不拓展海外市场,就不可能保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增长;国内的企业与品牌的整合必将空前激烈。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与国际品牌企业的差距,由于马太效应,如果不采取超常规的方式成长,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以世界工程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品牌美国卡特彼勒为例,2004年,卡特彼勒在全球的销售额为302.5亿美元;2005年为363.5亿美元;2006年为415亿美元;2007年达到449.58亿美元。也就是说,卡特彼勒在短短的三年内销售额增长了近150亿美元。
中国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中联重科,2007年的营业收入仅100多亿人民币数量级。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市场日趋饱和的状况下,要使整个行业能够持续高速的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是一道死活题了。
詹纯新提出的市场目标是:中联重科的销售额,一半来自国内,一半来自海外。这一目标的提出,已经包含了詹纯新对整个行业大局的预判。
尽管中联重科去年的海外销售达10.20亿元,同比增长371.38%。这一来自中联重科年报的信息可以解读为:尽管海外市场成长很快,但海外销售额只占到整个销售额的10%左右。
中联重科的海外销售额与其国内竞争对手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力图在3—5年内做到行业第一的中联重科,做大海外市场份额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战略意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