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全球范围内机械设备领域影响最大和高端品牌最集中的大型展会——德国慕尼黑宝马展如期举行。本届展会上,中联重科携CIFA子品牌及家族全体成员整体高调亮相,并成为本次展会核心展区——欧洲设备供应商展区唯一来自中国的跨国企业。
其中,由中联CIFA最新研制的复合材料泵车CIFAPA61-63Carbo,成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该成果通过材料创新,使产品比采用传统材料生产的混凝土泵车自重减少了40%,这意味着新设备不仅能节约更多的能源,而且可以使输送臂架有效加长。
“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来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中国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2009年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整个行业自主创新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18年前带领7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创立中联重科的中联董事长詹纯新对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了然于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必将产生一批世界级企业,形成一批代表国家利益、具备全球行业掌控能力的‘国家公司’,从而掀开中国企业全球崛起的历史。”
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一个院办企业的全球化冲动
中联重科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20年来中国企业面临市场经济变革积极探索发展之路、成长为全球企业的历史。
中联重科的母体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1992年,为探索应用型研究院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时任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科技人员,创立了中联重科。
1996年,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中联公司开始股份制改造。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市发行。
2008年,中联重科连续并购了5家国内外企业。其中,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一案,被视为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的领导地位第一次被中国企业占据。
2010年7月,中联重科发布公告,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次日中联重科股票放量涨停,全日成交额为23.1亿元,流入资金达21.6亿元,其中主力资金流入达19.3亿元。
短短18年,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中联重科从零起步,以年均60%以上的增长速度滚动式超常发展,成为总资产278亿元,员工21000多名的全球化企业。
目前,中联重科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并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前20强。其生产经营基地分布于中国湖南、上海、陕西以及意大利、米兰等地,已在国内外形成12大产业园区,总面积达540多万平方米。中联重科生产具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62个系列、1087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现在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全球移动式起重机械5强、中国最大的建筑起重机械和城市环卫机械制造商。
“18年前的研究院平均每天收入不足1万元,而现在的中联重科每天收入1亿多元;18年前的研究院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而现在的中联重科每年要上缴税金近20亿元;18年前的研究院制订的仅仅是国家标准,而现在的中联重科已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代表中国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詹纯新用这三个对比来概括18年来中联重科完成的蜕变。
18年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是国内主要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的归口院所。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与市场“两张皮”,使得建机院逐步陷入“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只能依赖国家每年400多万元的拨款艰难维持运转。而行业厂家因为缺乏强大的科研支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外品牌则乘势抢占中国市场。在这种背景下,詹纯新提出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理念,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工业产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最终达到全行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1995年,成立仅三年时间的中联重科年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在中联重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遇到了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瓶颈,即公司的管理构架和产权结构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运作,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中联重科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0年成功上市。在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资本力量的双层作用下,中联重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能量以中联重科为平台得以充分释放,形成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
通过持续的体制改革,詹纯新领导中联重科完成了从研究院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跨国公司的“三级跳”,成为一个股权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在200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形成了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跨国运营体系,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短短4年后,公司营业收入由44.21亿元增至300多亿元,利税由7.57亿元增至40多亿元,成功探索出一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化”并带动全行业“产业科技化”的道路。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