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3月31日 /美通社/ --近日,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正式向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下简称"惠生工程")颁发了ISO 14064-1:2018温室气体核查声明。在港股ESG监管趋严背景下,惠生工程率先突破技术壁垒,荣获国内石化工程建设行业首张覆盖全价值链的ISO 14064-1:2018温室气体核查声明,填补国内能源工程领域范围三核查空白,也标志着中国能源工程领域正式迈入全链条碳管理时代,为行业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
惠生工程行政总裁周宏亮、SGS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华东区总经理陈慧均等双方代表共同出席了颁证仪式。
SGS为惠生工程颁发国内石化工程建设行业首张全范围温室气体核查声明
香港交易所于2023年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自2025年起分阶段强制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包括气候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及范围一至三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新规强调采用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框架,要求企业量化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并制定可量化的碳中和路径。
作为港交所上市企业,惠生工程此次通过的碳排放核查,不仅涵盖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更将排放量占比非常高的(范围三)全部纳入核算体系,此举不仅提前两年构建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也为满足港交所对价值链碳排放的严苛要求奠定基础,展现出惠生工程ESG治理的前瞻性布局。
惠生工程行政总裁周宏亮在获颁声明后表示:此次获得SGS温室气体核查声明,是惠生工程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一直以来,惠生工程依托在能源化工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持续加大战略资源投入,重点聚焦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解决方案,全力助推传统能源向低碳转型
SGS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华东区总经理陈慧均在颁证仪式上特别强调:惠生工程作为能源工程领域的标杆企业,本次通过温室气体核查,获得国内石化工程建设行业的首张完整披露范围三的ISO 14064-1:2018温室气体核查声明,为能源工程行业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树立了标杆示范作用。同时,也期待更多企业能够加速构建低碳能源生态圈,提升在ESG市场的竞争力,共同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未来,SGS将全方位助力企业提升绿色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也期盼与更多的企业并肩同行,共同绘制绿色发展的蓝图,携手开创一个更加低碳、环保的美好未来。
SGS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华东区总经理陈慧均(右)为惠生工程颁发国内石化工程建设行业首张全范围温室气体核查声明
颁证仪式后,惠生工程诚邀SGS的专家韩老师为在场人员带来了一场关于企业减碳路径设置的宣贯会。韩老师详细介绍了低碳经济的驱动力、制定近期和长期减碳目标的考量因素、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SGS是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可提供专业高效的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如SBT科学碳目标设定、ISO 14068碳中和核查、ISO 14064组织或项目层面温室气体量化与核查、ISO 14067产品碳足迹量化与核查、ISO 14083运输链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PAS 2060、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
关于惠生工程
惠生工程于2012年12月2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2236)。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卓越的环境友好服务商,专注于能源化工、新能源、减碳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工程建设服务。从技术许可、项目融资、工程前期的策划、咨询到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开车直到运营服务,惠生工程可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和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关于SGS(官微:SGS官方/SGS质慧生活)
SGS 是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拥有99,500名专业员工分布在115 个国家及地区的2,500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构建起全球化服务网络。业务包含互联与产品、工业与环境、营养与健康、自然资源、管理与保证五大战略版图。凭借超过145 年的卓越经验和瑞士公司特有的精准度,SGS帮助企业达到质量、合规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标准。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通标)由SGS集团和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的中国标准科技集团合资成立于1991年,已建成100多个分支机构和200多间实验室,拥有16,000多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在中国,SGS的服务能力已全面覆盖到农产食品、消费品、矿产、石化、工业、能源、汽车、环境、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为各行业提供全方位测试、检验、认证、培训和校准等质量解决方案。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