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中国资本市场辉煌灿烂的一年,也是中国机械工业产业被高度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这一年上证指数从900点上涨到2700点,而长期以来表现弱于大势的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也成为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年间曾经被资本市场誉为“夕阳产业”的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超过了一倍。世界制造基地的转移给机械行业带来的商业机会是实实在在的,机械行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为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业绩支撑。
06年回顾:业绩超预期启动 估值提升
2006 年是机械行业经历最为丰富的一年,我们经历年初的犹豫与彷徨,上半年销售远超预期的火爆,三季度的调控,以及四季度估值的提升。机械行业,尤其是工程机械,从年初的“丑小鸭”,变成年终机构空前看好的“白天鹅”,受关注的公司从年初的振华、中集,到机械诸多公司成为二线蓝筹,主因之一就是业绩的超预期增长。可以说机械行业尤其是工程机械在最恰当的时间实现了盈利的增长,而资本市场则更好的回报了这一增长。
收入回升明显,利润增幅超过100%
2006 年1-10 月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6.24 亿元、同比增长34.14%;实现利润50.92 亿元、同比增长110.97%。分产品情况看,据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统计,前三季度液压挖掘机、叉车等产品的销售量增长最为突出。
07年展望:内需依然强劲 出口潜力已显
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背景下,我们预计07年机械行业仍将有较好的表现。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加速的环境下,激励充分、具有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成本管理卓越、资本配置能力超群的企业将有望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未来5—10 年机械行业具有大发展
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根据日本和韩国的重工业化经验来看:日本从5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45%上升到75%;韩国从6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25%上升到65%,两国完成重工业化的时间大约20 年左右。预计我国完成重工业化所用时间也在20 年左右。
由于机械设备制造是工业的核心与基础的行业,重工业发展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机械行业。现在我国已经发展到重工业化中期阶段,预计在2010 年——2015 年可完成重工业化,因此我们判断未来5—10 年中国的机械行业仍然具有大发展的机遇。
工业化进程是工程机械需求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繁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投资、新工业园建设带动叉车和机床的需求;同时引发原材料短缺和煤电油运的紧张;公路铁路建设高潮又刺激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通过对日本、韩国的工业化历程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工程机械行业仍处在一个大的景气度上升周期中。
内需依然强劲,设备采购高峰期
根据前几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设备采购高峰期一般在头两三年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许多项目预计会在近两年开工,正处于设备采购高峰期。
对于工程机械,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两方面带动的需求仍将强劲。考虑到“十一五”庞大的基建规划,基建投资增速仍将维持高位。
出口潜力已显,外需背景良好
除了内需之外,出口已经显示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将成为行业增长超预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最近几年的出口数据看,造船、工程机械、机床三个子行业,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工程机械增长最为显著。三年年均60%以上的出口增长率使2003 年还高达25 亿美元的工程机械逆差被迅速抹平,今年已经实现顺差。并且出口结构较为健康,国有企业占比最高,民营企业占比也在迅速上升,民族资本从整个出口中受益较大;贸易形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国内创造附加值较高。
出口结构升级带动机械出口占比提高
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币值升值、要素价格上涨、对环保等隐性成本的重视)使国际竞争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自然的要求,政府对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这一大背景的体现。竞争优势的变化和高度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出口产品的升级是整个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
工程机械出口看好叉车、推土机、起重机、挖掘机
机械产品的出口需要前期投入,选择有潜力的产品和公司时,要考虑现有出口量和增速。从现有的出口的金额或者数量占比看,叉车、推土机和起重机械占比较高,国际市场开拓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从国际市场容量看,叉车、挖掘机、推土机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国内市场相对全球市场较小。再综合考虑产品与国外对手技术、价格差距,预计近几年对行业收入贡献大的出口品种是叉车、推土机、起重机、挖掘机。
主要子行业分析
1、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根据“十一五规划”,今后五年中国在交通动输、水利建设、能源建设以及城市建设方面都将投入巨资。预计仅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就将超过3000 亿元,从而拉动对大排量混凝土机械、大吨位压实机械、挖掘机械、摊铺机械、旋挖钻机等设备的需求;投资1400 多亿元的京沪高铁也将产生大量的混凝土和挖掘机械的需求;投资1500 多亿元的南水北调、5260 亿元的西电东送、北京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投资1000 亿元的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2010 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也为工程机械设备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保障,尤其是混凝土机械的需求。目前中国在建工程项目数量已占世界总量的30%,这些巨大的基础建设需求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的趋势。
2、机床行业:受益于产业升级和政策扶持
机床行业的发展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前提,是发展机械工业的核心。我们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国内机床行业有望保持15%-20%的增长率,其中,由于国产机床的数控化比率的提高和进口替代,数控机床的增长率将在30%左右;中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替效应将逐年显现;高端数控机床技术难以赶超德国和日本,这部分高端市场难以动摇;我国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在技术上与国外同类产品接近,价格优势明显,机床出口的比重也将逐年提升。我们认为机床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较为明确,尤其是其中的数控机床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更为迅猛。
3、船舶制造业:盈利仍将超预期
未来五年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景气度依然旺盛,目前船舶行业上市公司规模仍非常小,集团公司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意愿非常强烈,公司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将可以完全抵消掉世界船舶行业景气度的下降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船舶行业上市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五年将会有质的飞跃!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规划建设以大连、葫芦岛、青岛为主的环渤海湾,以上海、南通为主的长江口,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将达到1700—19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重点关注:
我们选择上市公司的基本思路基于机械装备制造业要素构成与特征,我们认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将延续集装箱、船舶等产品的转移趋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大国。我们认为以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基础,未来几年将是工程机械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其次,从世界500强企业来看,机械行业公司占据42家,其中汽车及零部件26家,航天军工11家,工程机械5家,站在全球角度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我们认为未来5-10年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将可能出现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是跨国装备制造企业,我们关注具有行业领导能力,有能力调动全球社会资源或者集团公司内部资源的企业。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快速增长,但距离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在单个产品上有望突破。
其三具有优质资源的国有企业的改制造就的新型公司,主要集中在国防科工委下属军工企业。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集团持股比例比较高,管理层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可能成为集团公司资产整合的平台。
重点公司点评:
安徽合力(600761)
过去五年叉车行业年均增速在35%以上;未来四年我国叉车销量仍有望保持20%的增长;用了20 年的时间建立的营销网络是公司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0 库存”管理和完整的生产链是控制成本的关键;产品系列和配套能力反映了合力的技术创新实力;出口稳步增长,抢占国际市场。
柳工(000528)
产品系列完整,定位国内高端市场;桂柳工出口空间广阔;具有不可复制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液压挖掘机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产量的提高盈利能力会提高。
沪东重机(600150)
产品向大功率、智能化方向发展;临港基地三期并作两期加快建设; 2008 年公司业绩仍将大幅增长。
广船国际(600685)
毛利率迅速提高;06年国际油船价、成交量再创新高;07年期间费用率下降,所得税率将提高;公司获得不超过4 亿美元的贷款额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体现出国家在政策上对造船企业的扶持。
中集集团(000039)
预计07年全球集装箱需求仍会保持15%左右的增长;06年干货箱装箱新增产能投放为四年来最高;钢材价格波动减小,集装箱的盈利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14%-15%;半挂车业务盈利贡献稳步提高;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中集集团的业绩将大幅增长。
三一重工(600031)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混凝土机械和路面机械两个机械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新产品研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其技术水平与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中联重科(000157)
现有各项业务中,环卫设备、塔吊、机床等非工程机械产品07、08年难以获得超出预期的爆发式增长,因此,起重机、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及旋挖钻机等依然是决定公司未来价值的主要因素。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