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终于在工程机械领域再获突破。
“收购意大利CIFA完成后,全球混凝土机械企业,中联就是坐二望一。”长沙喜来登大酒店茶座里,记者对面的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詹纯新言语中充满兴奋和期待。
53岁的詹纯新起身感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作为中国制造最有前景的板块之一,如果不积极走出国门,就会重演白色家电恶性竞争的悲剧。”
6月24 日晚,中联重科发布公告称,以中联重科为首的国际团队收购意大利CIFA.s.p.a公司 (下称“CIFA”)——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企业——100%股权,收购价格为2.71亿欧元。
依其公告,中联重科实际动用16亿元人民币自有资金,控制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人民币的欧美高端品牌(中国混凝土机械收入计算包含汽车底盘,按欧美算法为31亿)。
“意大利的法律层面,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已经请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在备案,政府收到备案后,一个月内没有反对,就是通过了。”中联重科董秘李健达告诉记者。
“我们所有的对外投资,加起来都比不上中联收购CIFA的这一笔投资,至于结果怎么样,不好评价。”6月17日,与中联重科同为业内翘楚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回答记者说。
“这次中联重科的海外收购,与前几年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以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的失败案例有很大不同。”浙商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亚辉评价,“因为它发生在中国具有全球相对优势的工程机械行业,买下的企业CIFA虽然负债偏高,但是品牌领先盈利不差,所以收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甚至可以类比于联想收购IBM,虽然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对于业绩的提升,效果将更明显。”
两轮竞标历时半年
“这真是个马拉松,我们经常一天几个会,有次深夜在公司开跨国电话会,我都坚持不住了,碍于老外在场,只好偷偷躲到洗手间靠在墙上打了个盹。”詹纯新回忆起谈判过程的艰辛。
事情缘起于大半年前,2007年10月,当时CIFA的大股东Magenta基金决定出售CIFA股权。按照其入主CIFA时和两个家族的约定,再次出让公司股权时,三者必须一起全身而退。 就在CIFA公布出让股权的第一时间,中联重科通过美国金融界朋友得知这一信息。詹纯新的第一反应是“可以买下来。”
随后,中联重科与大股东湖南省国资委、弘毅投资(联想旗下公司)达成一致意见“收购”。于是,高盛、毕马威、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场,中联重科正式进军意大利。
第一轮竞标开始了,共有俄罗斯、印度(塔塔集团)、西班牙、芬兰、意大利、中国等多国买家现身。中国参与竞争的企业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潍柴控股集团这三家机械制造业巨头。
“亦敌亦友”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同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同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混凝土机械同是两家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并且分居全国前两位,
齐鲁证券研究员孙绍冰介绍,目前,国内混凝土机械基本为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垄断,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由于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
“2005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的销售收入曾经是中联重科的2-3 倍,但在2007年,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4亿和35亿,这一比值已经下降到1.5倍左右。”招商证券研究员刘荣告诉记者。
而这一次,为折桂CIFA,中联和三一正式交火意大利米兰,如同米兰城的两支著名足球俱乐部——AC米兰和国际米兰一般,上演延续数年的同城德比大战。
2008年2月,第一轮,中联重科的报价是企业价值5.38亿欧元(并非收购价格)。与之相比,三一重工这一轮两次报价,先低后高。
“我们按照海外投资的程序,在国家发改委率先拿到了批文,这就是通往意大利的路条。”詹纯新实话实说。
不知为何,第一轮期间,三一重工两赴意大利,但并未申请发改委的批文。
第二轮,余下三一、中联和一支来自西班牙的基金交相厮杀,而真正的CIFA未来东家实际将在三一和中联之间产生。其间,CIFA的人士忙不迭,往返穿梭位于长沙城市两端的三一和中联之间,不断询价,不停抬价。
为了避免兄弟阋墙的不良竞争爆发,在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民企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与国企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罕有地合奏出飞车传信的收购插曲。 三一首先提出以中联为主联合收购CIFA的可能、并且和盘托出双方持股接近的建议,拉锯四五个回合之后,詹纯新坚持中联持股70%,三一占有30%的方案,梁稳根谢绝接受。
2008年3月31日,第二轮竞标截止日。当日晚上8点是投标截止时点,正面战场,各自公司,三一和中联的团队正在厘定最后的报价;后方阵地,喜来登大酒店,三一还在约见中联人士,探讨联合收购的最后可能。但就在8点前几分钟,三一戏剧性放弃CIFA。
中联重科成为最后的买家,其接受的CIFA企业价值为5.11亿欧元。
80年变迁CIFA
1928年,意大利米兰,CIFA诞生。成立之初,CIFA主要从事用于钢筋混凝土的钢制模具产品制造销售,20世纪50年代CIFA将其业务拓展到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送设备、搅拌机及混凝土运输设备。
几经周折,后来由两个家族控制了CIFA。早在几年前,CIFA即进入中国市场掘金,并与中联缘分不浅。
“我们刚做混凝土泵车时,上装部分也购买过许多CIFA的产品。”中联重科一生产主管告诉记者。“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CIFA是唯一一家能够全面提供各类混凝土设备的提供商。CIFA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其产品的性价比较高,相对于行业全球冠、亚军普茨迈斯特(Petzmeister)和施维英(Schwing),CIFA产品具有10%-20%的价格优势;而相对于亚洲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产品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更高的品牌价值。”
2001年到2003年两年间,中联重科(21.04,0.00,0.00%,吧)购买了CIFA200台泵车上装,按欧元计价,是4000万欧元。后来中联重科自己研制出上装部分,不再购买CIFA产品。
在这期间,詹纯新曾经几次到过意大利CIFA考察。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候,吃饭就是两个家族几个兄弟一块吃”。但事实上,这两个家族互相权力制衡,一家管销售、一家抓制造,公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当时就有人问我,说中联是否愿意和CIFA合作,要不干脆卖给中联。”往事,詹纯新历历在目。“那时候,中联一年才卖几十台泵车,对国际市场也没有迫切需求,所以就没有想这个收购的事。”CIFA依然在两家族掌舵下缓慢前行。直至2006年8月,意大利投资基金Magenta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了CIFA72.5%的股份,Magenta以50.72%的股份成为CIFA的最大股东。CIF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urizio Ferrari持有1.78%股份,其余股份则由原来两个家族共同持有。
Magenta基金收购CIFA后,聘请职业团队,重建企业架构。
“基金进来后,新的管理层带给CIFA的基本面一个积极变化,销售和利润都有很好的提升,产品也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造型改观,重量减轻,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近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市场拓展并增加产品种类,CIFA产品销售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约20%。公司现有900多员工,在意大利设立7个生产基地。
2007年,CIFA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04亿欧元,利润1720万欧元。其主要业务收入的50%以上分布在意大利和欧洲。
整合胜算几何?
“赢面很大,即使不顺利,以最坏的打算,也不至于对公司形成拖累。”在詹纯新看来,收购CIFA,是中联并购故事的延续抑或高潮。
事实上,八年来,正是通过一连串并购,中联重科这只温和的狮子在工程机械的丛林里迅猛成长。
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耗资共计4亿元,陆续收购:英国保路捷、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浦沅集团的汽车起重机、陕西新黄工的土方机械、湖南车桥厂……尤其是2003年公司通过收购浦沅集团,收入由2003年的11.73亿元跳跃到2004年的33.80亿元,同比增长188.11%。
这些连环收购,使得中联重科业务从最初单纯的混凝土机械拓展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路面机械、土方机械等多个领域,成为目前国内产品链最为完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销售收入也从2000年上市当年的2.45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89.73亿元。
“中联多年的收购,包括最初在英国几十万英镑的投资,以及公司2007年做到海外收入占比超过10%,还有公司股东联想收购IBM成功经验和我们的分享,使得我们对于收购CIFA,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并且采取了最为稳妥的方式来操作。”詹纯新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
此次收购,中联联合共同投资者高盛、曼达林基金、弘毅投资,股权出资2.71亿欧元。其中,中联重科控股60%,高盛、曼达林基金、弘毅投资三家将共持有CIFA40%股权。换言之,中联占有60%的股份,实际支出现金1.62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6亿多元。三年后,中联再收购其余股东持有CIFA40%的股权。
“公司的共同投资方中,弘毅投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本土基金,高盛公司是具有全球投资管理经验的纯国际化基金,而曼达林基金的股东之一是意大利最大银行联合圣保罗,它的管理团队是相对了解中国国情的意大利本土团队,这一组合可以在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保证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刘亚辉看法乐观。
“并购完成后,在销售网络方面,中联的以国内为主和CIFA的以欧美为主,形成互补;在品牌方面,双品牌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在采购成本方面,二者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在产品技术方面,CIFA可以提高中联的技术水平;在产品制造方面,中联的巨大产能将促进CIFA规模和利润的同步增长。”詹纯新扳着指头算给记者听。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收购成功,将可能增厚中联重科每股收益0.20元到0.25元。”申银万国研究员胡丽梅同意詹纯新的观点。2007年,中联重科每股收益1.75元。
“中联一旦收购成功,除了会超过三一重工而成为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而且在全球市场也直逼行业老大德国的普茨迈斯特(2007年混凝土机械收入约合80多亿元人民币),对于公司进入欧洲市场乃至海外业务开拓也具有重要意义。”孙绍冰如此认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