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23年4月24日 /美通社/ -- 4月22日,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上,隆基绿能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举办"Solar for All"2023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邀请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国际国内社会组织走进隆基绿能,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公正转型的机制和路径。在活动上,隆基绿能携手全联新能源商会(CNECC)、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EIP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等组织,共同发布了"零碳电力为地球"倡议,呼吁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零碳电力",促进全球能源公平。
"零碳电力为地球"倡议共包含五项内容:
加强对光伏等零碳电力技术的科学认知和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利用零碳电力开展低碳转型的信心和雄心。
加大推动零碳电力的普及应用,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救助援助项目中优先采用零碳电源,让欠发达特别是无电区域人口也能获得发展机会。
加大对零碳电力技术及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的支持,以科技创新持续降低零碳电力度电成本、提高系统效率。全面考量并探索减少光伏等零碳电力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社区环境的潜在影响,并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助力生态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
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呼吁全社会优先消费和使用零碳电力;对于使用零碳电力制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鼓励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优先采购。
强化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持续深入推进光伏产品回收再利用,并最终实现零碳电力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隆基绿能副总裁李文学在倡议发布现场表示,在"双碳"时代背景下,以光伏为代表的"零碳电力"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呼吁能源公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并且在不断推动全球光伏从业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自身力量。隆基绿能已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和标准纳入企业战略和运营投资,持续深入改善ESG实践,坚持规范专业的ESG信息披露,取得了良好的可持续领域国际对话交流成果。
电力脱碳势在必行,清洁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零碳电力为地球"倡议的提出,与碳中和的远大目标息息相关。电力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之一。相关研究显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行业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零碳化,而电力在2040至2045年左右就要实现零碳化,紧迫性更强。
实现"零碳电力",最重要的是推动清洁能源作为电力来源的大规模系统应用。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在过去十余年间发展迅猛,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50年光伏电力需占未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近50%。这意味着,2050年光伏总装机需增加至2018年的24倍。
这对于隆基绿能所在的光伏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产能突破,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技术革新。自2010年以来,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下降了85%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光伏产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以隆基绿能为例,十年间研发投入超百亿人民币,但其高额投入带来的技术发展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隆基绿能在此次倡议中重点关注的"技术的科学与知识普及"、"加大技术及新型电力系统研究的支持"等内容,正是建立在对研发的受益和价值认知上。面对数十倍于当下的清洁能源增长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正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
以实际行动促进能源公平,传递零碳转型影响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在零碳转型与能源公平领域一直付出不懈的努力。
以零碳电力普及应用为例,隆基绿能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向海内外多个地区捐赠电力基础设施,例如为当地居民、学校、诊所等提供免费的家用光伏,并指导居民如何维护这些设备。能源问题的解决让更多居民得以解决供暖、照明等需求,多余的电力则能够销售给电网,增加居民收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在优先支持零碳技术相关产品与服务层面,隆基绿能也加入了由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发起的"EV100"倡议,承诺在100%生产经营场所安装充电设施,引导员工将家庭用车转换为电动汽车。
此外,隆基绿能也加入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RE100"倡议、"全面部署能源管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EP100"倡议、"基于1.5℃减排情景制定科学减排目标"的"科学碳目标(SBTi)"倡议,并在供应链和产业中积极号召减碳行动、资源循环,充分传递零碳转型的影响力。
面对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与阻碍社会发展的能源不均,清洁能源绿色、可靠、充满韧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社会一致的选择。在充满挑战的碳中和道路上,隆基绿能希望能够将对零碳电力的深切认知传递给更多伙伴,号召更多组织、企业、个体参与到关乎发展与生存的气候行动之中,为绿色共享的明天携手前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