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中国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SAC303在三一起重机宁乡产业园下线,打破了500吨级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成功源自智慧和汗水,SAC303诞生的过程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拼命三郎
2008年3月3日,从接受董事长的任命那一刻起,刘木南就和他的研发团队到处查资料,奔波于起重机吊装现场,进行相关技术的调研。
作为项目经理,面对艰巨的任务,刘木南就像一个拼命三郎,卯足了劲。一个小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一个轴套的使用是否合适,他都反复思考,所有的设计图纸审了一遍又一遍。
2009年7月,千吨起重机的设计工作完成。接下来的制造阶段却更加艰辛。
这个“动脑”的团队开始每天往返于各个车间,“动起手来”。一身工作服的刘木南甚至连鞋子都跑坏了好几双。那时候,很多工人还对这个研究院副院长不太熟悉,都把他误认为车间工人了。随着项目制造的展开,工人们对他又佩服又害怕。佩服的是他那股工作劲头,害怕的是他那种一丝不苟的认真劲,车间里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刘总的要求太高了”。
从2009年8月份下料开始,到今年3月份产品下线,刘木南的工作时间一直与车间一线工人同步。
由于样机的板料比较特殊,焊接工序复杂,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人焊接,刘木南经常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在车间里,他发挥着产品带头人的作用。为了寻找合适的外协厂家,他经常驱车去外协厂家核实加工能力,督促加工进度;为了某块板料能及时到位,他提着零件找机床加工;为了保证一个零件能及时上装配线,他彻夜守在机床边上等待零件的完工;装配线上,他常与工人一道进行打磨,装配……
■一班需要 八班支援
折弯力度大、精度要求相当高、折弯圆弧不光顺,SAC303试制过程中,大臂折弯的技术难题摆在了面前。
制造小组的压力加工工程师迎难而上,设计制造折弯模具,充分利用设备加工能力,并创造性地将有限元模拟引入到折弯工艺参数的计算中来,以提高折弯精度和效率。
在折弯过程中,由于SAC303伸缩臂长达100米,一、二节臂折弯板的宽度超出了折弯机送料机的范围,只能依靠人工助推定位。如此厚重的钢板,光靠三四个人是不够的。闻此消息,折弯班邻近的铣边班、校正班、大臂冷作班等班组兄弟热情赶到。大家齐心协力,确保了折弯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确保产品早日下线,折弯班组争分夺秒,实行每班12小时工作制。大家相互提醒鼓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经过20多人、10多个昼夜的努力,大臂折弯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产品板折弯后与实际制作的样板达到无缝贴合。
“SAC303的折弯真是又快又好!”每每提到折弯工作,其车间主任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