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上市公司
山工机械
大规模并购引人关注 中联重科的聚与裂
www.6300.net   2008-05-03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一个月内接连出手大规模并购,中联重科引发了中国机械工业行业内一片哗然。但由于连环并购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性,其股票至今仍在停牌之中,中联重科未来的走势引人关注.  “我们今天的实力以及在行业中 ...

  一个月内接连出手大规模并购,中联重科引发了中国机械工业行业内一片哗然。但由于连环并购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性,其股票至今仍在停牌之中,中联重科未来的走势引人关注.

  “我们今天的实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中联重科(000157;全称“湖南长沙中联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旭辉自豪地对《财经时报》说。

  就在此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中联重科接连出手数次大规模收购,引得中国机械行业内一片哗然。

  3月25日,中联重科以3400万元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100%股权;4月3日,中联重科全盘控股湖南汽车车桥厂;4月8日,中联重科宣布拟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公司CIFA (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100%股权;4月中旬,中联重科欲接掌华泰重工51%股权的消息亦是闹得满城风雨。

  据中联重科年报显示,2007年营业收入89.73亿元,同比增长92.67%;净利润为13.15亿元,同比增长163.37%。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中联重科主营业务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路面机械和环卫机械的生产和销售等,其中起重机械和混凝土机械业务是目前的主要收入。2005年至2007年,其利润额成倍增长,分别为313亿元、485亿元和1364亿元,迅速登上工程机械行业国内上市公司冠军宝座,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第24位。

  资本之路

  中联重科是科研机构改革下诞生的典型企业。

  1992年,时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和7名工作人员一起成立了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这就是中联重科的前身。

  与大多数同类企业一样,中联重科依靠贸易起家,但凭借自身科研优势与能力,1993年便研发生产出了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盈利300万元;1994年7月又在第一代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第二代砼泵,利润骤然达到1300万元。

  “要让企业达到理想的高度,我们必须迎合相应的改革,不断充实企业实力。”詹纯新讲道。

  1995年3月,原长沙建机院中起公司并入中联公司,中联重科拥有了建筑起重机械业务;1996年10月,中联重科取得生产系列清扫车资格;1997年8月,中联混凝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联起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998年7月,中联重科终于搭上上市末班车,领到建设部最后一个上市企业名额,历经两年筹划,最终于2000年10月12日成功登陆深交所。

  由国有独资公司变为国有控股公司,中联重科分别由湖南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湖南省土地资本经营有限公司、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9亿多元,分别控股91.8%、2.3%和5.9%,首发5000万股A股股票,融资近6亿元。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詹纯新也因为中联重科与建机院等长期的股权不明晰而苦恼。2006年建机院实施“大股东”改制,几位股东在原有9亿多元的注资基础上,再次增资。其中,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35995.68 万元,持股59.7%;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876.59 万元,持股18.04%;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出资7209.72万元,持股11.96%;智真国际有限公司出资4823.32 万元,持股8%;湖南省土地资本经营有限公司出资1386.2 万元,持股2.30%。

  明晰关系后,中联重科实现了新的股本结构。

  “核裂变”战略

  2002年12月21日,中联重科通过承债方式兼并湖南机床厂,迈开了企业低成本扩张战略的第一步。随着对建机院土地、设备以及浦沅集团相关资产等相关收购的顺利完成,中联重科也正式迈开了“收购”战略的关键步伐。

  2003年8月30日,中联重科出资696.3万元并购浦沅集团;同年9月23日,收购从本公司分离出去的中标实业全部经营性资产。2004年12月18日,中联集团下属子公司中联客车公司成立。

  “为实现产品多元化、市场国际化路线,中联重科选择了自身产能扩张、海外设点、收购兼并等战略手段,其中,收购兼并是能够实现快速扩张最有利的捷径。”申银万国机械设备分析师胡丽梅对记者表示。

  2005年,詹纯新正式提出了“核裂变”的战略思路,即实施以“产业链中间裂变,上下延伸”为核心 “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路。2005 年11 月17 日,中联重科募集资金7696.12万元收购湖南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生产25吨以下的汽车起重机相关部分的经营性资产。

  2007年开始,中联重科的“核裂变”战略明显加速。

  斥资21.5万余元收购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的土地、设备、建筑物及所持长沙商业银行股权等资产;斥资104.6万余元收购湖南省浦沅集团有限公司的车辆和设备等资产;斥资128.4万余元收购湖南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及所持交通银行股份等资产等等。

  2008年3月25日,中联重科以3400万元成功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100%股权,并继续增资1.9亿元用于改善新黄工债务结构、恢复正常生产等。4月3日,中联重科顺利参与湖南汽车车桥厂改制,成功控股新的汽车车桥企业,并计划未来3年内注入3亿到5亿元资金,用于车桥生产线升级改造。

  4月8日,中联重科联手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成功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公司CIFA (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CIFA公司,是世界混凝土机械行业的老三,在技术与品牌等方面相对高端。收购CIFA公司,符合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其扩大海外市场。中联重科希望通过并购一来打开欧洲市场,二来加速扩张以进入全球十强。

  建机院“大股东”成功改制,中联重科“收购战”频频告捷,其营业额表现一路增长。报告显示,2007年的营业外收入同期增加991.12%,其中主要为收购特力液压、结构二厂、中旺公司、中宸公司和浦沅上海分厂等公司部分股权。

  针对其一系列收购,兴业证券分析师朱学东表示看好,他预测:“混凝土机械的需求量在未来几年会有18%—20%的增速,若出口率保持在40%以上的增长,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销量将实现20%—30%的增长。”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瞄准国内市场的同时,中联重科也不漏掉国外市场。“收购意大利企业是中联重科全球市场的加速。”申银万国机械设备分析师胡丽梅对记者表示。

  “中联重科‘核裂变’战略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关系着公司未来命运,实际上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一道坎。”詹纯新不无担心地说。

  中联重科一心希望将主营业务迅速拓展到土方机械、路面机械等多个领域,然而,自我扩张还要满足市场一定的客观因素。连环收购对于中联重科来说,利益与风险并存。

  “聚与裂”的困惑

  “五年实现中国第一,十年进入国际工程机械企业前十强。”2008 年,中联重科将营业收入目标设定为112.2 亿元,净利润目标为16.08亿元。

  由于连环并购,4月9日起,中联重科股票仍在停牌之中。并购之后的竞争力如何以及股价的走势成为市场最关注的热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钢铁价格、宏观经济调控、金融风险将是中联重科目前的主要困惑。

  原材料钢铁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偏高,进而将导致工程机械行业今年的盈利普遍下降。由于我国依赖于国外铁矿石数量巨大,铁矿石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钢铁原材料价格上涨,预计工程机械今年的生产成本将平均上涨2%—3%。

  另外,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美欧经济衰退,工程机械出口直接受到影响。数据显示,中联重科2007年仅创造了不足10亿元的出口额。

  对此,胡丽梅肯定了中联重科存在的如上风险,且将此风险理解为短期。她还认为中联重科长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竞争。她说:“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行业里竞争趋于激烈,全行业的总体毛利水平会在竞争过程中越来越低。”

  直面供应商管理、配套管理水平仍需提升等问题,善于“并购”战略的詹纯新也表示:“企业需要时间的沉淀。”

  正如国金证券分析师董亚光所说,系列收购实力企业,中联重科体现出了战略“核裂变”的又一次升级,但公司接下来能否有效整合实现“1+1>2”还有待观望。

  詹纯新的“静”与“动”

  由国有独资公司变为国有控股公司,再到今天一系列大规模的收购,中联重科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其背后的“导演”詹纯新,也透着些许难以捉摸的神秘。

  1979年,已留校西北大学任教两年的詹纯新放弃了“铁饭碗”,回到湖南一头扎进毫不起眼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当起了小小的技术研究员。

  90年代初,中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吃皇粮”的研究院必须开始自己“找饭吃”,詹纯新一开始便清楚地认识到仅靠卖图纸赚钱根本无法使研究院正常运作。“如何将科研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他开始了科技产业化的思考,而那颗“不安分”的心从此再也没“安分”过。

  机建院的图纸越来越廉价,詹纯新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卖出去的图纸究竟有没有价值?”詹纯新调查发现,原来购买图纸的许多企业都活跃起来了,部分企业仅仅支付万元技术转让费就可以拥有独特的技术,通过产品去赚钱,他立即意识到自己 “守着金碗没饭吃”的尴尬。

  在研究机构改革机制与风险面前,他毅然决然带领7名工作人员自筹资金50万元,创立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销售和生产混凝土输送泵。正是这个当时不被看好的公司,成了今天中国机械工业领域呼风唤雨的巨人。

  企业很快就开始盈利,第一年的利润便是300万元。可好景不长,问题出现在1994年初,尽管当时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可已销售的10台混凝土输送泵却频频传来故障反馈,技术人员个个心力憔悴。

  “停产!重新研制。”詹纯新十分冷静,头顶停产企业运作等多重资金压力,他还坚持要回收已售出的10台机器。半年后,自主研制的第二代砼泵成功下线,被其“诚信”打动的客户们相继回来,一口气创下了1300万元的利润,不仅为他填补半年亏空,还为他的业务拓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探索是研究者的本性。詹纯新在探索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企业的发展。通过股份制度留住人才、企业走专业化路线等。

  1996年,为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他大胆提出了企业内部股改制度。上市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资本金额,他调查研究后决定中联重科要走“专业化”路线,也就是要朝着机械行业NO.1的目标,将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属于创新型企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最讲究的便是专注。”詹纯新说道。他一直拥有“工程师”的梦想,而如今尽管自己是企业领导者,但是对自己所热爱的行业的坚持将不会改变。

  曾有人评价詹纯新是“装备制造的先行者”。事实看来,这个“先行者”的确没有放过每一个有利企业发展的机会。

  “并购”还将继续。

来源:财经时报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