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宏观经济正在显现一系列积雪融化的迹象。
美国商务部刚刚发布的GDP第二次修正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GDP正式回到增长轨道,增幅达到2.2%。这是金融危机后美国GDP第一次转为正增长。当然,2009全年对2008年的GDP增速依然是负数:-2.4%。
“我相信美国本次的经济复苏是相当坚实的。”美国Delphi Management公司创始人及主席布莱克(ScottBlack)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部分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上现在都是朝向同一个趋势——向上。”布莱克在投资行业有超过30年的工作经验。
“本次经济复苏有一个特征,就是很缓慢,但是相当稳定。经济增长会是一根很平的线,我们还会在底部再呆很长时间,我个人认为这将是一个U形的、相当长的经济复苏。”美国Masters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基金经理MikeMaster说。
“通胀很温和,美联储不会轻易加息。所以,我不认为未来美国经济还有第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布莱克说。
向上但依然脆弱
一系列重要的宏观数据,显示了宏观经济向上但依然脆弱的特性。
首先是就业情况。据美国劳工部是周末公布的数据,2009年2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为9.7%,优于市场预期。此前,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10月份上升至10.1%,创下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此外,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可应聘工作机会,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7.6%,达到270万个。在美国劳工部的预测调研中,经济学家们期待在3月份,美国公司会新增30万个工作机会。
另一个好消息是,即将在4月份开展的美国统计局全国性普查,将给全美国带来近100万份临时性工作。这将成为2010年美国经济的又一支强心剂。
“起码失业率没有继续上升。所以,这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拐点,而且拐点的信号很清晰。”布莱克说。他任主席的DelphiManagement公司现在管理着17.3亿美元的资产。
其次是消费情况。被视为经济持续复苏关键指标的消费支出数据也强于预期,美国消费者1月信贷上升,为一年来首见。
还有两个重要的工业方面的宏观经济指标,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支出指数。据美国供应链管理学院的数据,2月采购经理指数为56.5%,已保持了7个月的增长趋势。同时,新订单虽在2月有下降,但已经保持了8个月的增长趋势。
在企业支出方面,设备和软件购买指数已连续四个季度上升,达到了92.147点,开始接近金融危机开始前的高点99.8点,但依然大大低于2007年第四季度经济最高峰时的111.829点。
房产与消费
美国房产市场和消费方面,也显示了转好的迹象。
据美国全国住宅建设者联盟(NAHB)的数据,2010年1月,单一家庭住宅的开工数量为48.4万套。而2009年2-3月间,这一数字仅为35.7万套,是自1959年以来的最低数字。在美国,单一家庭住宅是指仅供一户人数居住的独立住宅,有别于公寓等大型住宅。
“库存新房”积压水平也有很大改善。2009年11月的数据表明,已建成的单一家庭住宅的销售已从2008年11月底的408万套的年化销售数字,回升到571万套的销售水平。
但是对于大型房产来说,数据并未有任何改善,新屋销售在2010年1月份仅为30.9万套。这一数据创下了自1963年以来的新低。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给予房屋购买者的税收减免,对于美国房屋市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该减免计划将在今年4月30日到期。这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很难估计。
而据FirstAmericanCoreLogic去年11月的数据,有近23%约1070个美国家庭处于“负资产”状态。“这将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复苏和美国经济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布莱克说。
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估计,美国房地产市场2011年之前不会真正见底。
消费占美国GDP近70%,零售业的景气指数是与宏观经济直接相关的。据美国全美零售业联合会(NRF)的数据,去年11-12月,全国零售业销售达到446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1%。该数字没有包括汽车销售、加油站、餐馆等非传统零售业的数字。
“通过有效的库存管理和维持低价位,零售行业在整个销售旺季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NRF首席经济学家RosalindWells说。NRF的市场调研表明,2010年1月的零售额将上升2.5%,而整个2010年上半年的消费者人流可能会比去年同期增长25%。
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是一个晴雨表。连锁业巨头Wal-Mart最近宣布,增加全年分红11%,达到1.21美元。美国重要零售商Target在1月30日公布的业绩显示,其利润有大幅的增长,从去年的6亿增长到9.36亿美元,每股盈利从81美分大幅增长54%,达到每股1.24美元。
不过,RosalindWells指出,“虽然消费者们又开始花钱消费了,但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依然会对零售业造成极大的阻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