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日前在深圳参加媒体活动中透露,目前国际经济学界中大多数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这种探底并非指美国将衰退,而是指美国GDP增速可能将下降到1%以内,樊纲认为最乐观估计美国清理资产负债表还需要两三年。至于中国经济,樊纲认为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2010年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年份,完全不必悲观。
经济危机主要是财富泡沫
目前经济危机暂时稳定了,各国都正增长了,但是问题一大堆,美国的银行依然不贷款了,居民在去杠杆化,一方面增长率是正的,但是又看不到前景。有一些国际学者将目前这种状况总结为“平衡表危机”,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危机跟以前的危机不一样了,以前的危机只要央行增长了货币供给,银行有钱了就会找项目、就会贷款,但是现在你再增长货币供给、再有流动性,发达国家的人们拿到这些钱之后就会去还债,去平衡负债表上的负债,由此导致了经济再好了也不会增长。这也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樊纲称“平衡表危机”确实描述了现在一些国家的现状,这也是本轮大危机的特点,这次大危机跟历史上古典的、经典的经济危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历史上经典的经济危机的特点:第一,物品的过快通货膨胀是过热时期的特点;第二,金融资产的膨胀与实际资产的膨胀差别不是特别大,二者没有完全分道扬镳。于是人们就开始投资,而这次的情况是首先前期通货膨胀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财产泡沫、资产泡沫;其次,就是资产价值严重背离实物资产价值,金融资产成了一个独立膨胀的领域。
美国平衡负债表还需两三年
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金融资产规模是实体资产的17~18倍,美国在过去五年当中金融资产上升了2~3倍,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是这样。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清理平衡表就清理了20年,美国这次清理资产负债表的时间还不知道要多长。樊纲称:“两到三年是最乐观的。我见到的经济学家们40%的人认为要七八年时间,有10%的人认为要10年,我认为还是6年左右。第一,两三年是需要,两三年内会清理到一定的程度,实体经济才开始增长。第二,美国用了很多不择手段的办法,比如将金融企业国有化,这些办法是美国此前禁止日本、韩国、泰国干的事。第三,美国的创新能力比其他国家要强,复苏也要比其他国家快一点,不能仅仅用日本的标准来衡量。”
几个月以来,在樊纲所接触到的欧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会有“二次探底”。美国经济在危机后较快恢复主要受益于两个因素:其一就是库存调整,但目前基本调整结束;第二就是财政刺激计划,而财政刺激计划到今年四季度作用就逐步衰减了,特别是到2011年的一季度,如果没有新的因素补充起来的话,美国经济可能就会“二次探底”。当然,樊纲所称的“二次探底”并非指美国经济将负增长,而是指增速从目前2%以上下滑到1%以内。
樊纲提到,世界经济最近出现新的问题,就是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这还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原因就是最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把中国13亿、印度12亿、拉美10亿人口纳入了全球劳动大军,而且还是有竞争力的劳动大军,于是出现了所谓的“脱钩现象”。发达国家一方面看不到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看到满足需求的能力又在向外转移,就业在向外转移,导致国内的需求更低了。与此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高增长这个趋势还会保持下去。
中国基建投入成全球经济“发动机”
樊纲称,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现在世界上基本靠两大推动力来增长:第一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中的、正在扩大当中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第二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投资需求。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中国经济可以更快的复苏,因为我们是这个需求的创造者。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化投资,绝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的支出,是长期公共消费品,不是创造消费能力的短期投资品,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都需要建设大量的公共消费品。历史上,英、法、美等国家大规模基础建设投入也正处于高储蓄率的时代,比如地铁系统在英国、法国是130年前的事情,而那个时候也是他们储蓄率比较高的时候。中国的基建投入,不仅拉动了国内的需求,也支持了世界的一部分需求。
樊纲也特别提到,目前有很多地方基建投入项目是靠银行贷款做的,银行本身是一个盈利单位,它怎么去做这些公共性的、不追求回报的支出呢?对于银行的贷款来说,一开始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银行先贷款,这是正常的,银行的回报就是财政资金,只要财政资金到位它们的效率就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央财政承诺的资金也许可以到位,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担保的那部分资金可能存在兑现的问题,那么银行坏账的风险就在加大。“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经济学界和政策层面也都意识到了,只要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还是好办的,”樊纲认为,“如果现在5万亿、6万亿的投资就此停止的话,中国每年8%的GDP增长就能逐步稀释了这些风险。如果继续扩大投入,而且速度超过了GDP的速度,那可能会有爆炸性风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