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电建设正在注解“中国速度”。随着山东海阳核电站正式开工,中国的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已经在2009年密集开建。
有业内人士预计,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和趋势,2002年之前,中国的核电建设预计投资可能达上万亿元。
9个月内三大核电站开工
昨天上午,我国第二个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集团”)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这距离中国首个AP1000三代核电——浙江三门核电的开工只有不到9个月。
在这短短的9个月内,同样使用AP1000技术的浙江三门核电在今年4月19日开工建设1号机组后,于12月15日开工建设2号机组;而依托法国EPR三代技术的示范工程——广东台山核电一期工程也在法国总理菲永访华之后于12月21日开工。
2009年中国原计划核准5座核电站开建。除上述3座外,还有海南昌江核电和山东荣成核电。其中,海南昌江核电已经于今年3月30日启动作为核电开工准备工作的负挖,并于今年8月份取得了国家环保部及国家核安全局认可“两评”报告认可;华能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合资建立的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也在等待国家的最终核准。
按照今年11月底的统计,我国已建成运行11个核电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孙勤在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在中国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核电将从技术跟踪逐步过渡到自主创新,到2020年可望成为世界核电的领跑者。
2010年核电仍是重点
中国的核电建设不仅在今年加速,而且还将成为明年的电力建设重点。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12月27日开幕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就郑重表示,201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
带动投资和调整结构是国家发展核电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中国经济还在企稳回升之际,重大投资项目对于稳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截至12月27日,在建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共19台,如果按照每千瓦机组造价1.2万元计算,直接投资在2500亿元以上。
对于庞大的投资带动作用,国内的设备制造企业将是首批受益者。“应该说到2020年之前,还有几十个核电站要上,起码有上万亿的投资,中国未来将大上核电,对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毕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核电设备来不得一点问题。”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泽夫对CBN表示,“现在我们拿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2年。”
而能从中直接受惠的地方经济也对核电项目满怀憧憬。以山东为例,据记者了解,山东省政府已经于近日下发文件,要求以海阳、荣成核电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两个核电设备制造业基地,并为此制定了到2012年全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的宏伟规划。
除了沿海省份在积极经营核电经济外,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分别申报的咸宁大畈核电项目、益阳桃花江项目以及彭泽核电正在等待国家的核准。
核电博弈越发激烈
目前中国已经运营或在建的大部分机组所采用的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所形成的成熟的“二代加”技术,而且已经形成批量化的设计、建造能力。
2006年,中国决定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电技术,从而形成了目前三门核电和海阳核电两个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与此同时,中广核集团同法国电力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依托EPR第三代压水堆广东台山核电示范项目。华能则成立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开发具备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高温气冷堆项目,并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一起在AP1000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示范工程———CAP1400核电站,筹建本土化的三代核电站。
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核电是维系自身发展不得不突破的领域。根据中电联的数据,1~11月,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377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30小时,产能过剩以及电煤价格走高都限制了电力集团在火电领域的盈利,而各电力集团发展水电又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发展核电成为维系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家只核发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电投集团三张核电牌照。前两家是传统两强,而中电投集团也通过在海阳核电首次取得的绝对控股地位,从参股核电走向了核电竞争的前台。
三家企业之外,其他四大发电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事实上已经通过参股的方式渗透到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项目中,并在积极同地方政府合作商讨抢占未来内陆核电选址。位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的华能集团,更希望通过山东荣成核电所代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而在未来核电竞争中提前“卡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