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走向世界的一年。”在日前召开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做此判断。
在“潜在过剩”的阴影笼罩下,“为未来的产能寻找出路”,成了业内被提及最多的话题,而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也纷纷将目光瞄向了国外。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国内风电巨头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挥起了进军海外的大旗。“五年内进入全球风能行业前五名”,金风科技的目标下,是我国风电制造行业国际化的勃勃雄心。
“过剩”真伪
连续几年翻番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让我国一跃而至世界风电大国之列。截至去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四。而支撑其快速发展的,正是我国日渐崛起的风电装备制造行业。
以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为例。在其目前18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中,有90%是国产化设备,利用率为98.65%。“国产设备质量基本可靠,可以支撑行业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华能新能源总经理赵世明的评价。
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以及国家对风电设备国产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支持,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研制或自主研发,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关键零部件本土化生产能力已达到80%以上,兆瓦级风电机组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而风电设备,也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进口,到2007年内资企业的新增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2008年我国内资的累计装机容量也达到75%以上。
相应的,国内整机制造商也在短短几年时间,由最初金风科技一家的孤军奋战,飙升至目前的80多家群雄争霸。在充分展示了新能源产业朝气蓬勃的同时,这也成为该行业被多方诟病为“疯狂”、“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接连下文,将风电制造产业列入了水泥、钢材等六大产能过剩的领域之一。
但对于被贴上的“过剩”标签,该领域并不完全认可。相关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都在不同场合予以澄清:在目前的80多家本土企业中,真正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即年产100台以上的不超过10家,而年产超过1000万千瓦产能的只有3家,其他的或者样机刚刚下线,或者是在准备,“能不能做起来都不一定。”
“现在装备供给还没有达到充分饱和的程度,”赵世明表示,目前华能新能源也只能在一线的3、4家供应商中做选择,好的产品技术依旧供不应求,“就在9、10月份,我还要给他们打电话———设备到不了,着急啊,我要请供应商吃饭。”
尽管提法尚存争议,但潜在产能存在过剩倾向却是不争的事实。施鹏飞算了一笔账:由于国内面临电网制约,今后十年国内风场的建设速度可能会维持在年装机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而前3家企业就可能占到9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如果80家企业的产能释放,其制造能力也至少是4000万千瓦。
随着市场增速减慢,“这么多产能国内肯定消化不了,我国的制造商必须要走向国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德馨对记者表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