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目前发布预测,当前,机械工业总体上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预计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对机械工业增长逐步回落、经济运行可能趋紧的态势,各方面要有所准备。
上半年增速超出预期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40.6亿元,同比增长37.01%,增速之高远远超过预期。
许多重要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以发电设备为首的电工产品普遍高速发展,发电设备上半年生产2868.3万千瓦,同比增长99.93%,半年的产量比2002年全年产量2120.8万千瓦还多35%;大中型拖拉机,上半年生产4.88万台,同比增长85.71%,半年的产量高于2000年-2002年连续4年的全年产量。许多重要重点工程所需装备发展也很快,矿山设备增长38.34%、冶炼设备43.53%、金属轧制设备49.01%、水泥设备49.03%、大气污染防治设备44.84%、叉车及铲土运输机械分別为44.82%和43.02%。数控机床和高精度机床分别增长45.02%和79.25%;液压元件和气动元件分別增长45.86%和33.89%。
汽车和其中的轿车上半年分別增长26.93%和34.25%,就是6月当月也分別增长了20.22%和20.29%。有专家表示,虽然汽车行业二季度发展同比减缓,但20%以上的增速,轿车半年的产量超过2002年的产量,仍是一个极为快速的增长。
在原材料、燃料、运输费用大幅提价的不利因素影响和汽车等一些产品降价竞争的情况下,上半年机械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29.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28.85%。不过,这一数字比同期全国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1.6%低12.75个百分点,首次出现了低于全国工业增速的情况:利润增幅缩水的重要原因,是利润大户汽车行业增速放慢,1-6月汽车行业利润443.36亿元,同比增长13.68%,同比减少了90.31个百分点,回落势头过快。
专家表示,由于宏观调控和高基数等的影响,下半年全行业可能逐步放缓,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宏观调控影响已有显现
4月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经济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在关注机械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已有显现。
专家指出,宏观调控对机械产品发展的支持明显。发电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和一些重要工程所需设备的高速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支持能源发展、支持"三农"、支持机械装备发展的结果。从总体上看,机械生产发展已逐月放缓。如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汽车及轿车等的环比增速逐月下降,显示宏观调控对机械工业生产已产生影响。由于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效应,近几个月来出现的某些情况,如:汽车行业连续三个月产销下降、库存增加;工程机械行业某些外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观望;内燃机、重型机械等行业新的订货不多,这些是宏观调控影响在机械工业的预警。
此外,企业库存和应收账款显著增加,孕育新的风险。上半年产成品增长21。37%,企业库存已近一个月的销售额;应收账款在2002年已经偏高的基础上增长25.06%,上半年应收账款回收期高达62天,有的企业高达90天以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平均30-45天的水平。专家指出,这是机械产品市场需求走低的不祥反映,也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共计7317亿元,同比增长23.91%,占用流动资金的42.7%(同期全国工业只增长19.00%,占用流动资金的36.7%)。
下半年增长将逐步回落
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预计,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对机械工业增长逐步回落、经济运行可能趋紧的态势,要有所准备。不过由于经济运行的惯性作用较强和宏观调控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特別是由于机械工业的滞后效应,预计下半年行业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全年完成年初预期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增长速度约在25%左右。
专家初步分析说,宏观调控对各行业影响程度不一。按照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调控要求,明显看好的有对缓解电力紧张有直接影响的电工行业、贯彻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农机行业、食品包装行业;增速可能放缓的有工程机械、汽车和与之配套的内燃机行业等;机床、基础件和通用机械行业等将基本保持不温不火的局面。
比如汽车行业。上半年国内车市低迷,不过专家普遍认为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始终存在,必将在某时得到一定释放,多数预期车市在4季度将会有较明显的恢复,因为往年的国庆节前后是销售旺季,另外多数车型降价已基本到位,随着某些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开始运营,上半年受抑制的乘用车信贷需求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全年计划实现还是充满希望。
对电工行业而言,为尽快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我国年增发电设备装机在3000万千瓦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年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的国家,所需设备主要立足国内,在一、二年内任务是饱满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